于谦被害21年后,明宪宗朱见深见到了当年跟随于谦守京城的老校尉周能。朱见深问周能

历史趣闻社 2025-09-25 01:08:03

于谦被害21年后,明宪宗朱见深见到了当年跟随于谦守京城的老校尉周能。朱见深问周能,当年于少保被冤时为何不辩解一句?周能答,于公说“社稷为重,君为轻”,只要京师安稳,个人冤屈算什么?朱见深听后,沉默良久,提笔写下“孤忠照日月,千古泣英雄”… 周能垂着眼皮,指尖不自觉摩挲着腰间褪色的腰牌,那是当年守德胜门时于公亲赐的。“陛下,正统十四年那阵儿,咱大明的天几乎塌了。”老人声音发颤,往事顺着话头淌了出来,“五十万京营精锐折在土木堡,太上皇被掳,瓦剌大军直逼城下,朝堂上徐珵那帮人喊着要南迁,跟当年宋朝跑江南一个样。” 朱见深握着笔的手顿了顿。他虽年幼时没亲历那场浩劫,却听乳母说过,那时宫里夜夜点着长明灯,太后搂着他对着北方哭,生怕下一刻瓦剌兵就破了城门。 “是于公拍着案子骂回去的,说‘言南迁者可斩’!”周能猛地抬高声音,眼里迸出光,“他连夜调两京兵马,把通州仓的粮草全运进京城,连南京存的火枪火炮都调来了大半。德胜门那仗,咱埋伏在民房里,等瓦剌骑兵进了圈,于公一声令下,火炮火铳齐发,也先他亲弟弟都被炸死了。”老人抹了把脸,“那时候于公三天就睡两个时辰,裤脚全是泥,站在城楼上指挥,连盔甲都顾不上穿。” 这话戳中了朱见深心底的模糊记忆。登基后他翻看过当年的奏疏,于谦在军报里写“将士用命,京师可保”,字里行间全是决绝,没半个字提自己的辛苦。他忽然想起前日整理父皇遗物,见一本旧册上写着“于谦有功”,墨迹潦草,像是犹豫了许久才落下的。 周能还在说,说于公被抓那天,京城里百姓堵着路哭,连守城的兵都红了眼。“徐有贞那帮人说他要谋反,可谁都知道,他手里握着兵符,真想反,夺门之变哪轮得到他们动手?”老人哽咽了,“于公在牢里就说了一句话,‘亨等意耳,辩何益’,他是怕争辩起来乱了朝局啊。” 朱见深望着案头的宣纸,那十个字的墨迹渐渐干透,笔锋里藏着说不出的沉郁。他忽然明白,于谦的“不辩”,从来不是认怂,是把整个大明的安稳扛在了自己肩上。当年父皇复辟后杀于谦,怕是也藏着无奈,徐有贞那句“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戳中了帝王最在意的正统名分。 “周校尉,”朱见深开口时,声音稳了许多,“你可知于公的家人如今在何处?” 周能一愣,随即叩首:“于公子于冕被流放,听说在云南种地,日子苦得很。” 没过几日,朝堂上就起了风波。朱见深当着百官的面,把那十个字的墨迹挂了出来,又念了周能说的“社稷为重,君为轻”。“于少保当年力挽狂澜,保大明不亡,这样的忠臣怎能蒙冤?”他顿了顿,目光扫过群臣,“父皇临终前曾与我说,于公之冤,他已知晓。” 这话堵住了所有非议。当年陷害于谦的人早已失势,百官纷纷附和,都说该为于公平反。朱见深当即下旨,恢复于谦少保之职,追赠太傅,还派人去云南接于冕回朝为官。诏书里那句“当国家之多难,保社稷以无虞”,字字都在替天下人给于谦赔罪。 于冕回京那天,周能特意去城门口等。看着于家后人穿着朝廷给的官服,老人想起二十一年前于谦赴刑场时的情景,忍不住老泪纵横。后来有人说,那天京城里的酒肆都卖光了酒,百姓们端着酒杯往地上洒,说这杯酒,于少保终于能喝到了。 再后来,朱见深又下旨为于谦建祠,赐名“旌功”。到了弘治年间,于谦被追谥“忠肃”,万历年间又改谥“忠肃”,真正成了流芳千古的忠臣榜样。 没人会忘,当年那个站在城楼上的身影,用一身孤忠撑起了大明的天。就像朱见深写下的那十个字,纵过百年,依旧能照得见人心

0 阅读:101

猜你喜欢

历史趣闻社

历史趣闻社

社内趣闻,笑看历史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