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马载被看守用"马缠四蹄"的酷刑,捆成一个肉蛋。不准他放风,也不准他大小便,整整捆了24个小时,绳子把手脚和脖子勒出一道道深沟。 这种被称为"四马攒蹄"的捆绑方式,是国民党监狱系统中针对“顽固分子”的常用刑罚。 犯人双手反剪背后,双腿弯曲,用一根绳子将手腕和脚踝捆在一起,整个人蜷缩成球状。随着时间推移,绳子越勒越紧,最终切断血液循环。 而马载的"顽固",源于他七年来在革命熔炉中的锤炼。1928年,23岁的马载在河北正定师范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踏上职业革命家的道路。 马载的革命履历堪称一代共产党人的缩影。 1925年,他在保定育德中学就读时就参加了五卅运动的反帝游行;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在白色恐怖中坚持地下斗争;1929年被派往唐山开滦煤矿组织工运,亲眼目睹了产业工人的悲惨处境。 这些经历塑造了他钢铁般的意志。 被捕前,马载担任中共北平市委交通科长,负责河北省委与党中央之间的联络工作。这个岗位要求极强的纪律性和应变能力。 他经常化装成商人、教师,穿梭于北平、天津、保定之间,传递重要文件和经费。1934年因叛徒出卖被捕时,他第一时间销毁了随身携带的机密材料。 酷刑发生的直接导火索,是马载在被关押的草岚子狱中组织绝食抗议。 他们要求改善伙食、允许阅读书报、放风时间延长至半小时。这些看似细微的要求,实则是政治犯争取生存空间和斗争权利的重要方式。 "四马攒蹄"的惩罚具有明确的震慑目的。看守故意选择在清晨实施,让其他囚犯在放风时能看到马载被捆成一团的模样。这种公开的肉体折磨,旨在摧毁政治犯的抵抗意志。 但刑罚的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据同狱难友后来回忆,马载在被捆期间始终没有发出哀求。其他囚犯通过敲击墙壁的方式,用暗号向他传递支持和鼓励。这种无声的支持,反而强化了难友间的组织纽带。 国民党试图通过肉体折磨来消灭思想传播,却不知革命者的意志远比绳索坚韧。 马载在1936年经组织营救出狱后,立即奔赴抗日战场,先后担任中共献县县委书记、冀中区党委宣传部部长等职。 1942年"五一大扫荡"期间,他带领武工队在地道里与日军周旋四十天,创下了击毙百余敌军的战绩。 具有历史讽刺意味的是,当年实施酷刑的监狱系统,在1949年后被新中国改造。而"四马攒蹄"这种刑罚,也随着旧法统的废除而进入了历史教科书。 1952年,这位曾经的囚犯被任命为石油工业部基本建设司司长,投身新中国建设。有趣的是,当年对他用刑的监狱长在1951年被镇压,而马载却成为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重要参与者。 1955年,马载担任国家石油工业部门领导时,曾偶然路过草岚子胡同。他对随行人员说:"这里曾经是监狱,但现在关着的是我们过去的记忆。" 当1997年马载以92岁高龄辞世时,他的讣告中特别提到"在敌人监狱中坚贞不屈"。 这简短的九个字,背后是一代革命者用血肉之躯书写的历史真理:暴力可以制造痛苦,但无法阻挡理想的实现。 信息来源: 安阳县党史网|《马载》 文|百分百真茶萃取 编辑|南风意史
1935年,马载被看守用"马缠四蹄"的酷刑,捆成一个肉蛋。不准他放风,也不准他大
南风意史册
2025-09-24 14:49:01
0
阅读: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