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3年,苏州告急,李秀成手握两封求援信却救不了城?陈坤书、黄子隆为何见死不救?答案藏在洪秀全封的两千多个王里! 当时,李秀成站在城楼上,盯着城下淮军的旌旗,密密麻麻的。他手里攥着两封没拆的信,都是求援的。一封是常州护王陈坤书寄的,另一封是无锡潮王黄子隆写的。 这两个人,以前都跟李秀成一起打仗。可现在友军遭了难,他们却把自己的地盘守得严严实实。 这事,正好能看出太平天国后期权力乱了套。病根在哪儿?就在洪秀全那本越来越厚的封王册里。 洪秀全封王的事,就是权力失控的活例子。 1851 年永安建制时,只封了五王。后来又加了两王,初期总共就七王。到了中期,王爵数量涨到十几个。 1861 年安庆失守后,洪秀全一下子封了两百多个王。等到 1864 年天京陷落前,封王的数量居然飙到两千七百多个。最后连普通将领都能封王,还出现了上千个 “列王”。 权力拆得太碎,直接让军事指挥彻底失效。 陈坤书本是李秀成手下的猛将,就因为跟李秀成有矛盾,带着兵跑到了常州。洪秀全没追责不说,还封他当护王,把常州划成他的封地。 黄子隆原本是个没名气的广西老兵,转眼也成了手握重兵的潮王,守着无锡当起了土皇帝。 李秀成在苏州急得不行,派使者去求援。陈坤书直接把路封了,还断了粮道。 黄子隆对着使者客客气气,可转头就偷偷跟淮军联系,上演了一出各顾各的荒唐事。 这种分裂,早有苗头。1861 年嘉兴城外,陈坤书就和石门守将陈炳文,为抢地盘打了起来。 更让人寒心的是,李秀成跟黄子隆说 “苏州丢了,无锡也保不住”,黄子隆却拿 “无锡防务紧” 当理由,不肯出兵。 史料里记着,这时候的黄子隆,已经在暗中联络苏州的纳王郜永宽,商量献城投降。 他对着李秀成的使者拍胸脯:“清军主力都在苏州,无锡安全得很。” 结果使者刚走,他就派心腹去跟淮军谈投降的事。 这种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背叛,都是权力变了味造成的。 洪秀全本来想靠封王制衡各方势力,结果把事情彻底搞砸了。他养出一群不听指挥的 “土皇帝”,自己那套制衡的办法,完全没用了。 李秀成在自述里叹气说:“天王只信自己家里人,我虽然有兵权,可天京的粮草钱财,全被姓洪的把持着。” 这话一点不假。 1863 年 8 月苏州告急,李秀成要去救援,洪秀全非要他交出十万两白银才放行,还限他四十天必须回来。 这种制度上的毛病,在苏州保卫战里看得明明白白。 李鸿章调了四万淮军,再加上五千常胜军,把苏州围得一点缝都没有。 李秀成好不容易凑起十万援军,可因为诸王互相扯后腿,根本没法一起作战。 李秀成的嫡系部队,配有先进的来复枪,本来有能力打一仗。但陈坤书断了粮道,黄子隆又跟敌人串通,部队饿着肚子还得防内鬼,只能眼睁睁看着苏州被攻破。 更深的问题,出在权力逻辑的扭曲上。 陈坤书当上护王后,马上在常州修豪华王府,逼着百姓交税,一门心思扩充自己的军队。 每个王爷都把封地当自家产业,太平军原本是抱团作战的兄弟,后来变成了各有心思的诸侯。 1863 年 11 月,郜永宽等八个王爷在苏州杀了慕王谭绍光,拿着他的首级去投降李鸿章。 远在无锡的黄子隆,不光不救,还想趁机把无锡也献出去换好处。 史学界对这种 “看客心态” 争论得厉害。有学者说,太平天国后期的王爵,比汉末的侯爵还不值钱。 连小将领都能封王,最后闹到 “王不如贼” 的地步。后期的 “列王”,连金印都没有,只能用木头刻块牌子挂着,有的甚至拿硬纸板写个名字凑数。民间都笑他们是 “三点水王”。 权力崩坏的连锁反应,很快就显现出来。 苏州陷落后没几天,淮军就打到了无锡。黄子隆虽然组织了抵抗,但手下士兵早没了斗志,城池很快被攻破。 他和儿子一起被凌迟处死,首级还挂在城门上示众。 陈坤书一开始也盘算着投降,想凭着手里的兵马换个官做。 可他亲眼看到,李鸿章杀了投降的郜永宽等八人,连放下武器的四万太平军也没放过。这下他彻底断了投降的念头,才急忙加固常州的城防。 他在常州跟淮军死拼了几个月,弹尽粮绝也不投降。城破后又退到王府里接着打,最后受了重伤被俘虏,同样被凌迟处死。 诸王各保自己封地的短视做法,让江浙根据地彻底垮了。 昆山、福山、常熟、太仓这些地方,都是因为太平军各自作战、不互相救援,才一个个被清军攻破。 到最后,天京成了一座没人救的孤城。 李秀成在自述里,把 “误封王太多” 列为太平天国十大失误之一。 就像史料里说的,内部的权力斗争,耗掉的不只是兵力,还有太平天国最后的气数。 1864 年 6 月,天京被湘军攻破。那些曾经风光的王爷们,不是战死就是被俘虏。两千多个王爵,最后都成了历史的尘埃。
这一次,63岁在日本养老的梁朝伟,印证了张国荣当年的话。相识之初,喜欢热闹的张
【3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