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5年,58岁的雍正皇帝在圆明园突然驾崩,无论是皇后皇子还是身边得宠的大臣,都没有丝毫心理上的准备,乾隆得知自己继位后哭的说不出话来,大伙怎么劝也劝不住,上位的第二天,就做出了让人目瞪口呆的举措。 1735年那个闷热的秋天说起,58岁的雍正皇帝,在圆明园里突然就驾崩了。 消息传到皇四子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耳朵里时,这位25岁的年轻人当场就崩溃了。根据史料记载,他得知自己即将继位的消息后,直接扑倒在地,哭得撕心裂肺,话都说不出来。身边的大臣们,什么体面话、大道理都说尽了,可怎么劝都劝不住。从半夜一直哭到第二天黄昏,水米未进,那架势,活脱脱一个孝子典范。等到雍正大殓入棺的时候,乾隆更是死死扒着棺材,不让人封盖,哭声响彻整个宫殿。在场的人,无不感叹新君的仁孝。 然而,所有人都没想到,这场惊天动地的恸哭之后,紧接着上演的,却是一系列让人目瞪口呆的反转。这位刚刚还哭得死去活来的新皇帝,在上位的第二天,就做出了让人瞠目结舌的举措,每一件都像是在精准地“打脸”他刚刚过世的父亲。 第一件,也是最急迫的一件,就是把雍正晚年最痴迷的道士们,统统赶出了紫禁城。 这事儿可不小。雍正晚年,为了追求长生不老,在圆明园里养了一大批道士,天天升炉炼丹。根据清宫内务府的《活计档》记载,就在雍正驾崩前12天,还往圆明园送了200斤黑铅。这黑铅是什么?那可是炼丹的核心材料,也是剧毒物。雍正的死状,史书记载得非常模糊,但结合他长期服用这些含有铅、汞等重金属的“金丹”,很多人都猜测他是死于丹药中毒。 乾隆心里跟明镜似的。他亲眼目睹了父亲暴毙时的痛苦模样,所以一上台,立马就下令,把道士张太虚、王定乾等人驱逐出去。他还特意发了道谕旨,此地无银三百两地解释说:“我阿玛只是把炼丹当个消遣游戏,从来没真吃过!” 这话一出,等于给雍正的死因盖上了一层遮羞布,也彻底断了自己步父亲后尘的可能。快刀斩乱麻,这操作,哪还有半分前两天那个柔弱哭泣的孝子模样? 紧接着,第二板斧就砍向了雍正的政治形象工程。 雍正这个人,因为得位不正的传言一直困扰着他,所以特别喜欢搞“祥瑞”宣传。比如今天哪里出现了五彩祥云,明天哪里又挖出了人形何首乌,都得上报,然后昭告天下,证明自己是天命所归。底下官员为了拍马屁,更是花样百出。乾隆一上台,立刻叫停了这种形式主义。他下令,以后各地再有这类祥瑞,一概不许上报,说要“以实心行实政”。这一下,就把雍正极力维护的“君权神授”光环给亲手摘了。 如果说前面两件事还只是些皮毛,那第三件事,可以说是直接挖了雍正政治遗产的根基。 乾隆下令,平反当年“九子夺嫡”中被雍正残酷整肃的叔伯们。首当其冲的就是雍正的死对头,八阿哥允禩和九阿哥允禟。想当年,雍正为了巩固皇位,不仅把这两位兄弟圈禁至死,还从宗族玉牒中除名,甚至给他们改了极具侮辱性的名字——“阿其那”和“塞思黑”。 这在当时是何等严酷的惩罚,所有人都以为这案子将是铁案,永世不得翻身。可乾隆偏不。他不仅下旨恢复了允禩、允禟的宗籍和原名,还把被圈禁多年的十阿哥、十四阿哥也放了出来,给予优待。他在诏书里说得非常巧妙,把责任推给了“奸臣”,说父亲雍正是受了蒙蔽,并非本意。这话术,既给了自己“宽仁”的好名声,又维护了父亲的“圣明”,还顺手收拢了宗室人心,一箭三雕,堪称教科书级别的政治操作。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也觉得奇怪?一个前一秒还为父亲之死痛不欲生的孝子,怎么后一秒就能如此冷静、甚至可以说是冷酷地全盘否定父亲的核心政策? 其实,这背后藏着的是一部极其复杂的帝王家父子关系史。 乾隆的眼泪,或许是真的。面对父亲的猝然离世,亲情和对未来的恐惧交织,一个25岁的年轻人,那样的反应很真实。但帝王首先是政治家,然后才是儿子。一旦坐上那把龙椅,他思考的就不再是个人情感,而是整个帝国的航向。 雍正的十三年,是高压、铁腕、严苛的十三年。他像一个紧绷的陀螺,整治吏治,填充国库,得罪了无数既得利益集团,整个朝廷都处于一种战战兢兢的状态。而乾隆,他从小深受祖父康熙的喜爱和影响,他更欣赏的是康熙那种宽仁、宏大的统治风格。 所以,乾隆的这些“反转”,看似在打父亲的脸,实则是一种高明的政治“拨乱反正”。他不是单纯的叛逆,而是在用雍正给他攒下的雄厚家底,去施行一种更受欢迎、更可持续的“宽仁”之政,为开创属于自己的盛世铺路。他驱逐道士,是为皇室的体面;他停止祥瑞,是务实的政治态度;他平反叔伯,是弥合统治集团的内部裂痕。 每一项举措,都精准地踩在了雍正统治的痛点上,也恰恰回应了当时朝野上下对放松高压政策的普遍期待。嘴上哭的是孝子,心里想的是江山。这或许就是帝王家最真实、也最残酷的一面。
乾隆之所以选择嘉庆当皇帝,原因也是很无奈的。因为在嘉庆之前,乾隆先后选择了5位接
【1评论】【1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