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登基后,派人请刘伯温之子刘璟入京。可刘璟称病不出,于是朱棣下令将刘璟逮到京城,没想到刘璟来了之后仍称朱棣为“殿下,并且冷笑着说道:“殿下百世之后,逃不得一个“篡“字“。 (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402年的大明南京城,天牢里发生了一件令人唏嘘的事。 五十三岁的刘璟用辫子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他是明朝开国谋士刘伯温的次子,曾经被朱元璋亲自赐下一把刻着“除奸敌佞”的铁锏,准许他用此监督百官。 可那时他却成了永乐皇帝朱棣的囚徒。 十五年前,他的父亲刘伯温在喝下胡惟庸送来的药之后腹部胀硬如石,痛苦离世。父子二人的死,背后都指向同一个字:权。 要知道,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朝堂上逐渐形成两派势力。 一边是李善长带领的淮西集团,另一边则是刘伯温为首的浙东官员。 朱元璋有意让两派互相牵制,自己掌控大局。刘伯温性格刚直,痛恨贪腐,元朝为官时见多了官僚腐败,因此主张严刑治国。 朱元璋正好看中他这一点,将御史台交给他,让他监督百官尤其是李善长一派。 时间一长,朝廷中许多人都认为刘伯温是皇帝手中的一把刀,对他又恨又怕。 丞相人选的问题最终让刘伯温陷入危局。 朱元璋曾问他胡惟庸是否适合做丞相,刘伯温直言胡惟庸性格跋扈,如牛乱跑,会坏事。 这话传到胡惟庸耳中,两人结下仇怨。洪武八年,刘伯温生病,胡惟庸带御医探视并送药。 刘伯温服药后腹中如巨石堵塞,疼痛难忍。他向朱元璋禀报,但皇帝只淡淡回应。 后来朱元璋多次对刘璟说“你爹是被人害的”,却始终未追究凶手。 刘伯温死后不久,朱元璋借胡惟庸案废除丞相制,将大权独揽。 刘伯温死后,朱元璋对其子刘璟寄予厚望。 洪武二十三年,皇帝欲让刘璟承袭其父“诚意伯”爵位,但刘璟以“长兄如父”为由将爵位让给侄子刘畾。 朱元璋欣赏他的品性,赐他“除奸敌佞”铁锏,准他监督纠劾百官。 刘璟性情刚直,尤擅兵法。 他曾与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下棋,朱棣让他让步,刘璟正色回答: “可让处让,不可让者不敢让。” 这句话似乎也预示了二人后来的关系。 朱元璋晚年将诸子分封各地为藩王,刘璟被派辅佐谷王朱橞。 建文帝即位后,燕王朱棣起兵“靖难”。 刘璟立即返回南京,向建文帝献上十六条应对策略,但未被采纳。 之后他随大将李景隆北征,屡谏而不被接受,终致大军溃败。李景隆投降后,刘璟冒雪逃回青田老家。 朱棣攻入南京后方孝孺因拒绝合作被诛十族。 朱棣召刘璟入朝,刘璟称病不出。皇帝命锦衣卫强制押送他至京城。 面对朱棣,刘璟坚持称“殿下”而非“陛下”,并直言朱棣皇位来得不正,百年后史书必写“篡”字。 朱棣大怒,将他关入监牢。当晚,刘璟自缢身亡。 值得注意的是,朱棣并未株连刘氏家族,仍保留诚意伯爵位。 刘伯温与刘璟父子,一个死于权力斗争,一个死于不屈气节,皆因皇权而丧命。 历史总是如此相似,不同时代总有人在权力面前选择坚守,也有人因权力而迷失。 刘璟死后,青田老家修建了一座“辞岭亭”以作纪念。 当地百姓传说,他本可效仿魏征侍奉新主,却最终选择了做比干那样的忠臣。 据明史记载,刘伯温早年进士出身,亲见元末法纪松弛之弊,因此力主严刑治国。 他与李善长分别为浙东与淮西集团代表,两人相争实为朱元璋制衡朝局的手段。 刘伯温死后,长子刘琏亦不幸早逝,次子刘璟被授閤门使,得朱元璋亲自教导。 刘璟熟读经史、精通兵法,常为皇帝指正奏疏错漏,甚至对藩王亦不假辞色。 靖难之役期间,刘璟曾助谷王镇守金川门,并多次向建文帝献策未被采纳。 后因李景隆兵败,刘璟辞官归乡。 朱棣即位后数次征召,刘璟拒不赴诏。 最终被强行押送南京,因面斥朱棣篡位而下狱自尽。 朱棣感念刘伯温开国之功,未追究其家族其余人等。 刘氏父子的遭遇是明初政局的一面镜子。 朱元璋借助权术统御群臣,废丞相、诛功臣,使皇权高度集中。 而朱棣夺位后,更是以残酷手段清除反对势力。 在这两代强势君主的统治下,像刘伯温、刘璟这样正直敢言的臣子,往往难有圆满结局。 历史学者指出,明朝初年的政治斗争极其复杂,派系交锋激烈,许多官员都成为权力博弈中的牺牲品。 刘家父子的命运,正是那个时代臣子命运的一个缩影。
1641年,万历皇帝的儿子朱常洵被李自成活捉,300多斤的朱常洵跪倒在地,请求免
【37评论】【5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