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权臣桓温带大军入京,逼着皇帝给他禅位。谢安对皇帝说:你每次见到他,只需哭泣就行。 这一招还真有效,桓温属于那种既要还要的,反而不敢强行夺位了。 桓温年轻时曾立下 “若无法流芳百世,便要遗臭万年” 之语,这句话最终成为他政治生涯的真实注脚。 永和十年(354 年),桓温率领大军直逼长安,迫使前秦君主苻健只能退守内城;永和十二年(356 年),他成功收复故都洛阳,一时间声望达到顶峰。 彼时的桓温,既是东晋王朝的军事支柱,也是士族眼中拯救社稷的英雄人物。 局势的转折点发生在太和四年(369 年)的枋头之战。 当桓温的大军推进到距离邺城仅二百里之处时,却被前燕名将慕容垂彻底击溃。这场惨败让他半生积累的威望一落千丈。如同输光筹码的赌徒,桓温急切需要一场胜利来挽回颜面,而他的亲信郗超给出的建议简单直接:“通过废立皇帝来重新树立权威。” 新即位的司马昱日子并不好过。这位饱读诗书的君主登基时已五十一岁,却处处受桓温牵制,在位仅八个月便因忧愤过度一病不起。 临终之际,司马昱留下遗诏:“倘若桓公认为本朝气数已尽,朕便退位让贤。” 这句近乎禅位的遗言,让桓温既兴奋又纠结 ,他渴望登上皇位,却又放不下 “魏晋风度” 的体面,总想效仿曹丕、司马炎 “走正规流程”,体面地接受禅让。这种 “既想篡权,又想保留忠臣名声” 的矛盾心理,成为他致命的软肋。 简文帝去世后,十一岁的太子司马曜继位,是为孝武帝。 当文武百官在新亭迎接桓温时,琅琊王氏的代表王坦之吓得汗流浃背,连手中的手板都拿反了,而时任吏部尚书的谢安却神色镇定,毫无惧色。 面对这一触即发的紧张局势,谢安给小皇帝出了个看似荒唐的主意:“每次见到桓温,你只需哭泣即可。” 这并非毫无根据的随口之言,而是精准洞悉桓温心理的高明政治策略。谢安太了解这位昔日上司了 , 当年他曾在桓温麾下担任司马,深知这位枭雄虽野心勃勃,却格外在意舆论评价,尤其看重自己 “忠臣” 的形象包装。 果不其然,当桓温看到小皇帝泪流不止的模样,原本准备好的逼宫话语再也说不出口。这个在战场上杀伐果断的武将,面对孩童的眼泪竟变得手足无措。 更精妙的是谢安本人的表现,他从容不迫地走上台阶,目光扫过跟着桓温上殿的士兵,笑着问:“不知明公为何要带这么多人?” 桓温被问得哑口无言,只好苦笑着下令撤走伏兵,与谢安开怀畅饮。在这场心理较量中,眼泪成为最有力的武器,让桓温的篡位计划首次受挫。 谢安的智慧远不止于此。他深知桓温急于证明夺权的合法性,于是在对方最看重的 “九锡之礼” 上大做文章。 按照当时的惯例,加授九锡是禅位前的关键环节,即便桓温病入膏肓,仍多次派人催促办理此事。谢安表面上应允,却以负责撰写诏书的袁宏文笔欠佳为借口,让诏书修改了一次又一次,硬是拖到桓温去世,也未能完成定稿。 这种 “软性拖延” 战术,比正面对抗更有效,既未撕破脸皮,又成功瓦解了桓温的篡位阴谋。 宁康元年(373 年)七月,六十二岁的桓温在姑孰病逝。这位一生追逐最高权力的枭雄,最终未能完成禅位大典,带着未实现的野心离世。朝廷追赠他为丞相,赐谥号 “宣武”,葬礼规格参照西汉权臣霍光旧例,也算是给了这位权臣最后的体面。
乾隆之所以选择嘉庆当皇帝,原因也是很无奈的。因为在嘉庆之前,乾隆先后选择了5位接
【1评论】【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