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最吸引人的部分,莫过于那些快意恩仇的桥段,从某些角度来说,它与武侠小说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尤其是金庸的武侠小说的。
你还别说,金庸就承认过自己的作品是受到了《水浒传》的启发的,比如他在《金庸、池田大作对话录》中就提到过一句:“《水浒》众英雄向朝廷投降了,投降的结果十分悲惨。我学《水浒》写《书剑恩仇录》,书中领袖陈家洛与清朝皇帝妥协,受到欺骗,结果十分悲惨,实际上主题是反对向封建官府投降、妥协,含有必须反抗到底的意义。”
所以你在他的故事里也能找到诸多带有水浒色彩的设定,比如那些武林高手也会被自己起外号,甚至他还直接将“神算子”“摩云金翅”这些外号用在了自己笔下的高手身上。
(水浒传剧照)
不过你可能有所不知,金庸甚至还把《水浒传》中的一些角色直接引入了自己的故事里,然后对他们的人设进行了武侠化的润色。
比如水浒中的一个三流废柴就成了他笔下的绝顶高手。
一、金庸魔改的人物
金庸通常会把有“原型”的角色塑造得格外强大一点。
比如大唐开国功臣李靖,那人虽然没有正式登场,却是唯一一个能够在三天之内参透《易筋经》的存在,其实别说三天了,其他人哪怕是一辈子也难以参透《易筋经》。
又如段誉,这小子也是有历史原型的,其原型正是大理宣仁帝段和誉,金庸在书末提到这小子当了四十年皇帝后出家的设定也与其历史原型一致。
(鲁智深剧照)
而那些《水浒传》中提及的人物,在他的笔下也几乎都成了武林神话级别的存在。
比如“花和尚”鲁智深,也不知他为何会与丐帮扯上关系,只知道后来黄蓉与简长老交手时,那丐帮长老就使出了鲁智深的疯魔杖法。
而燕青的燕青拳则传到了“参仙老怪”梁子翁手中,也不知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甚至连主角郭靖都是“赛仁贵”郭盛的后人,那郭盛在《水浒传》原著中也不过只是宋江的保镖,几乎没多少亮眼的个人表现。
(燕青剧照)
所以只要是有原型的角色,到了金庸笔下都会多一层光环。
而《水浒传》中的大反派方腊也是如此。
二、明教教主之死
在金庸的武侠世界观里,方腊可不是《水浒传》中那个只会躲在后方指点江山的反贼领袖。
有人可能要说了,方腊在《水浒传》中也不弱,好歹斩了武松一条手臂。
这就是典型的被电视剧误导了,原著中武松的手臂是包道乙斩断的,也不存在“武松单臂擒方腊”的桥段,方腊是被鲁智深一禅杖放倒就被抓了。
不过无论他在《水浒传》中表现如何,到了金庸的武侠世界观里,都要镀一层金。
《倚天屠龙记》中就提到了方腊的事迹,说是:“‘我教教义是行善去恶,众生平等,若有金银财物,须当救济贫众,我教众不茹荤酒,崇拜明尊。明尊即是火神,也即是善神。只因历朝贪官污吏欺压我教,教中兄弟不忿,往往起事,自北宋方腊方教主以来,已算不清有多少次了。’张无忌也听到过方腊的名头,知他是北宋宣和年间的‘四大寇’之一,和宋江、王庆、田虎等人齐名,便道:‘原来方腊是贵教的教主?’”
(方腊剧照)
是的,你没看错,方腊在金庸笔下是成了明教教主。
也就是说,他如同历代明教教主一样,也都修炼过乾坤大挪移,即便没有达到绝顶之境,那也算是武林中数一数二的大人物了。
不过也正因为如此,《水浒传》中的另一个角色到了金庸笔下,就愈发强大了。
三、三流渣滓变高手
方腊到底是谁杀的?
《宋史》中就有这么一段记载:“进贯太师,徙国楚。腊之起,破六州五十二县,戕平民二百万,所掠妇女自贼峒逃出,倮而缢于林中者,由汤岩、椔岭八十五里间,九村山谷相望。王师自出至凯旋,四百五十日。”
也就是说,擒下方腊的人,正是那童贯。
你别看《水浒传》中的童贯是个只会在暗地里使坏的奸臣,其实历史上真实的童贯都是能带兵打仗的将领。
不过他在金庸笔下是什么级别的存在?
金庸何时提到过这号人物?
很简单,他只是没明确童贯的名字,但却提到了一个以童贯为原型塑造的角色,即“前朝太监”。
如果方腊都能成为明教教主,身怀乾坤大挪移,那童贯要如何击败他?
也赐童贯一身神功即可。
所以《笑傲江湖》中的提到的那位太监,多半就是童贯了。
关于那人,书中是这么写的:“他顿了一顿,缓缓说道:‘这部《葵花宝典》,武林中向来都说,是前朝皇宫中一位宦官所著。’令狐冲道:‘宦官?’冲虚道:‘宦官就是太监。’令狐冲点头道:‘嗯。’方证道:‘至于这位前辈的姓名,已无可查考,以他这样一位大高手,为什么在皇宫中做太监,那更加谁也不知道了。至于宝典中所载的武功,却精深之极,三百余年来,始终没一人能据书练成。’”
《笑傲江湖》的故事发生在明朝中期,往前推三百年左右,正好能与北宋末年对应上,固然存在一定误差,也大差不差。
(童贯剧照)
若童贯即是那创出《葵花宝典》的太监,他能拿下明教教主方腊,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个学了《葵花宝典》残卷的东方不败就能傲视群雄,那当年身怀完整《葵花宝典》的童贯该有多强?着实不敢想。
只可惜金庸没将北宋末年的故事完整地写出来,关于这些传说中的高手的故事,读者也只能通过书中细节自行脑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