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经验看,两国相争时最挫伤士气的就是:一国在明明军力、国力占优、将士敢战的情况下,却在敌人逼迫上门时顾虑重重、不敢放手大战,最后还选择了服软求和收了场。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更多优质的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一个国家在面对外部威胁时,最危险的不是敌人多么强大,而是自己明明有优势却不敢战、不愿战。历史上,凡是在国力强盛、军队士气高昂时却选择退缩求和的国家,最终都付出了沉重代价。这不仅是简单的战略选择问题,更是关乎民族精神和国家意志的生死大事。 北宋的澶渊之盟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辽军南下,战火逼近澶州城下,宋朝朝廷本来一片慌乱,直到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才勉强稳住局势。 宋真宗一到前线,宋军士气立刻高涨,战斗力空前爆发,甚至一箭射杀了辽军的主将萧挞凛,战局已然扭转。这样的好局,本该趁胜追击,把辽军彻底赶回去,重挫敌人的锐气,然而宋真宗却在局势好转时主动议和,每年还要向辽国进贡巨额岁币,把本来大好形势变成了屈辱结局。 从此北宋习惯用送钱换和平,国防投入越来越少,军队战斗力逐渐下降,士气一落千丈,直到靖康之耻爆发,整个国家都陷入深渊。 南宋的绍兴和议,同样是错失良机的悲剧。岳飞北伐连战连捷,已经收复大片失地,却因朝廷求和的意图被迫班师。 绍兴和议的签订,不仅让南宋失去了重新统一中原的机会,更让军民的士气彻底崩塌,岳家军的牺牲付诸东流,民众再也看不到收复失地的希望。此后南宋对金朝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国家只能苟延残喘,最终依旧未能逃脱灭国的命运。 这些历史案例,清楚地告诉我们:当一个国家在有实力反击时选择退缩,短期看似换来和平,实际上是在透支未来的安全感,摧毁民族的自信心。士气一旦丧失,就很难重新建立,而没有士气的军队、没有骨气的国家,终将被外敌步步蚕食。 现实中,我们同样面临类似的考验。近年来菲律宾在南海频繁挑衅,最近更是派出十多艘公务船闯入黄岩岛海域,公然挑战中国主权。 他们甚至不惜玩危险动作,其中“3014号”公务船直接朝中国海警船冲撞,威胁我方船只和人员安全。这样的行为,不仅是挑衅,更是试图逼迫中国退缩,一旦我们容忍,就会让对方得寸进尺。 然而今天的中国,已不是百年前的积贫积弱之国,更不是北宋、南宋那种任人宰割的软柿子。中国拥有世界一流的海军、海警力量,完全有能力在南海捍卫自身权益。 面对菲律宾的挑衅,中国海警迅速采取行动,依法驱离、实施管控,全程专业规范、克制有力,既展现了维护主权的决心,也用实际行动震慑对手。这不是逞强,而是对国家安全负责任的表现。 如果我们此时退缩、妥协,不仅会让菲律宾误以为中国害怕,还会刺激其他域外势力趁机插手南海事务,令局势更加复杂,甚至把中国逼入战略被动。相反,只有坚决回击、依法维权,才能让对手明白挑衅的代价,才能真正稳住南海局势,捍卫国家的尊严。 历史不会原谅懦弱。我们必须牢记:和平不是乞求来的,而是捍卫来的。面对任何挑衅,中国都要有“逢敌必亮剑”的决心,让任何想测试中国底线的势力付出代价。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重蹈历史覆辙,让民族自信和军队士气始终保持高昂,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其实很多人奇怪,二战的时候,日本人都没打下中国,怎么会去轰炸美军的珍珠港,难道日
【2评论】【5点赞】
圝圣言圝
绍兴议和是1141十月,岳珂编造的“12道金牌”是1140年7月。你们编故事摸黑宋朝,也要注意时间顺序。岳飞之所以被处死。是1141年1月的淮西之战,岳飞佣兵自重,抗旨不去抗金。赵构命令打淮西之战怎么成了委屈求和了?正是因为岳飞的抗拒抗金,南宋才处于劣势,才需要求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