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美国曾认真考虑过对朝动武,只是因多方原因放弃,其中有一个原因是美国有开战

司马槑谈过去 2025-09-21 16:29:11

90年代美国曾认真考虑过对朝动武,只是因多方原因放弃,其中有一个原因是美国有开战前做评估报告的传统。 1994年,冷战刚结束没多久,美国那是独孤求败,感觉地球上已经没啥对手了。 就在那个时候,朝鲜第一次宣布要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准备搞自己的“大炮仗”。这下可捅了马蜂窝,克林顿政府立马就炸了。刚摆平了苏联,正准备享受“历史终结”的红利,自家后院旁边突然有人要点火,这谁受得了? 当时,华盛顿的鹰派声音高得能掀翻白宫的屋顶,主流意见就一个字:打!怎么打?外科手术式打击! 用当时最先进的F-117隐形战斗机,带上精确制导炸弹,直扑宁边的核设施,一波带走,干净利落。整个计划听起来,就像用手术刀切除一个肿瘤一样简单、精确、完美。当时五角大楼的作战计划都摆在了总统的案头,战争几乎就是箭在弦上,一触即发了。 然而,这根弦最终还是没绷断。为什么?因素有很多,比如后来前总统卡特跑去斡旋,起了一定作用。但今天我想跟大伙儿聊一个更深层次,也更有意思的原因,那就是美国人骨子里的一种传统——开战前,必须先算账。 这个“算账”,可不是算要花多少军费,而是由军方,就是那些真正要上战场、负责擦屁股的将军们,来提交一份冷静到残酷的评估报告。这份报告的核心就一个问题:如果打了,会发生什么? 当时驻韩美军的司令官,名叫加里勒克将军。他接到白宫的指令后,就带着手下人开始做评估。他们不像华盛顿的政客们那样,满脑子都是高科技武器的胜利画面,而是把地图铺开,用最坏的打算,去推演战争的每一种可能。 很快,一份冰冷的报告就送回了华盛顿。报告的内容,据说让克林顿和他的核心决策层倒吸一口凉气。勒克将军在报告里说得非常直白:只要美军的炸弹在宁边落下第一颗,朝鲜部署在“三八线”附近的数千门火炮,会在几分钟内就把炮弹像雨点一样砸向韩国的首都——首尔。 首尔离“三八线”有多近?也就40公里,完全在对方的炮火覆盖范围之内。那是一个有着千万人口的超级都市,而且当时还有数万名美军士兵和家属生活在那里。 报告推算的结果是什么?战争一旦开打,头三个月,伤亡人数可能高达100万! 这里面,既有韩国的平民和军人,也包括至少8到10万的美国人,其中大部分是驻韩美军和他们的家属。 100万是什么概念?整个朝鲜战争打了三年,美军阵亡也就3万多人。现在你告诉我,一个“外科手术式”的打击,可能在90天内就造成比那场战争惨烈几十倍的后果,哪个总统敢下这个决心? 这份评估报告,就像一盆冰水,从头到脚浇醒了华盛顿的好战派。 战争是一头一旦放出笼子,就谁也控制不住的怪兽。 这就引出了一个非常深刻的话题,也是日本明治时期的名将儿玉源太郎说过的一句名言:“战争一旦开始,最大的问题就是怎样结束。” 很多时候,发动一场战争很容易,尤其是对于一个军事强国来说。但怎么体面地、有尊严地、并且以一种符合自己最初战略意图的方式来结束它,那可就难于上青天了。 回头看1994年那个决定,就会觉得勒克将军的那份评估报告,简直是充满了智慧。它用血淋淋的数字,逼着政治家们去思考那个最根本的问题:我们真的准备好为这个目标,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吗?我们想好怎么收场了吗? 其实,这种传统在美国一直存在。即便是到了2017年,特朗普政府时期,半岛局势一度也非常紧张,什么“炮火与怒火”之类的狠话满天飞。白宫国家安全顾问说“战争可能性与日俱增”,参议员甚至呼吁撤离驻韩美军家属。 但为什么最终还是没打起来?除了我们中国和俄罗斯等大国的坚决反对,以及韩国当时文在寅政府强烈的反战态度之外,五角大楼内部的评估机制,肯定也起到了关键的“刹车”作用。因为勒克将军在1994年看到的那些问题,到了2017年,一个都没少,反而因为朝鲜武器的进步,变得更加棘手了。首尔的人口更多了,城市更繁华了,潜在的损失只会更大。 说白了,将军们考虑的,永远比政客们要具体得多。法国总理克里孟梭有句话说得更狠:“战争太重要了,以至于不能把它交给将军来干。” 这话听着是讽刺将军,但反过来理解,也说明了政客们有时会因为冲动和理想主义,而忽略战争最残酷、最实际的那一面。而将军们的职责,就是要把这一面血淋淋地揭示出来。 所以,1994年那场差点爆发的战争,最终能悬崖勒马,我们得感谢当时还有人保持着清醒和理智。一份评估报告,可能就改变了历史的走向,挽救了百万人的生命。

0 阅读:49
司马槑谈过去

司马槑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