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一场高校招聘会硬是把一群天才挤成了“蝗虫过境”。黑龙江校园招聘线下超2.2万名毕业生到场,线上报名更是突破了10万。10万人盯着不到1万个岗位,平均10个人抢一个工作。什么概念?当年玉皇大帝抓孙悟空也才10万天兵,现在找工作难度直逼降妖除魔了。 考研的时候是一路生花,毕业的时候却变成了误闯天宫。这场招聘里,80%的岗位都是要求硕士起步,还有不少直接明码标价,仅限“双一流”高校毕业生。有现场求职者说,明明岗位标注薪资3000到5000,却要求硕士及以上,结果投简历的硕士太多,招聘方当场把学历要求改成了博士。 不光黑龙江,全国有不少招聘都是“套金子”,关键是,是金子,你也不一定发光,因为这里遍地都是金条。甘肃一家企业居然开出了月薪2000的“巨款”去招聘一位研究生;而另一边,一家汽车零件公司招聘20名普工,没有专业限制,但是要求学历是博士研究生,工资只开3500到5000。 说真的,有点太扯了。网友普遍不敢相信,这是写错了,还是根本就不想招人,或者是单纯的侮辱?后来有媒体去问主办方,主办方说可能是企业写错了,但掀起这么大的风波,企业并没有发声明纠错,沉默,我想或许就是回应。 很多人都觉得企业可能就是为了应付招聘任务,根本没真心招人。但就这种情况,你要不愿意去,还要骂你脱不下“孔乙己的长衫”。深圳某电子厂门口一群人等着面试,大喇叭一喊:“86年以上的可以走了。”86年的这才38岁,正是经验丰富、能扛事的年纪,就可能因为年纪到了,连展示的机会都没有,这也太现实了。 而这事儿一闹,不少人开始怀疑读书的意义。博士研究生苦苦读了十几年书,挣的钱没出苦力的多,当初交的学费、花的时间,猴年马月才能赚回来? 再往远来看,2026年首批延迟退休政策就要全面落地了。单位里65岁的领导还在岗,新人进不去,老人出不来,想考的编制、想进的国企、想端的饭碗,难度又上了一个台阶。 2024年有1179万毕业生,创了历年之最;202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还将突破1300万,再加上前几年没就业的人,社会就业压力就要到历史峰值,以后10万人抢1万个岗可能都变成了常态。 与此同时,AI的加速上岗,让以前年轻人入门能做的写文案、PPT设计、图片处理、报表处理,现在全被人工智能批量代替了。本来就紧张的就业岗位又被分走了一大块蛋糕。 国际劳工组织5月20号发布的有关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就业的报告显示,全球四分之一的工作岗位可能都会受到其影响,像翻译人员、插画师、动漫设计、初级程序员、设计岗等等,正面临着人工智能的严峻挑战。 说这些也不是给社会制造焦虑,只是想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能早一点认识到这个现实。最近几年,网络上一直有股风气,不断有人告诉年轻人,要整顿职场、要整顿老板、不要委屈自己、要说走就走;还有人呼吁“打工一辈子发不了财”,要走出舒适圈、要去创业、要去开咖啡馆,不要过“温水煮青蛙”的日子,要去过“滚烫的人生”。 可当初那些兴奋着“自由”的人、乐意“搏一搏”的人,已经乖乖滚回来上班了,甚至当初创业欠下来的钱,都要靠老实打工来偿还。 所以由衷地奉劝大家一句:下行的周期,好好上班,不要瞎折腾。而现在这个职场环境,对普通人而言,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不要冒险丢掉工作,折腾来折腾去,最后可能一无所有。先“苟住”,好好上班,保住工作,越是形势不明朗,越要踏实一点。其次,如果有余钱,先存着,不要瞎折腾。 有网友总结得很精辟:逃避三部曲——考研、考公、考编;创业三部曲——摆摊、开店、自媒体;失败三部曲——外卖、快递、网约车。你会发现,无论是哪部曲,都不好干。 很多人不愿意承认,上班其实对大多数普通人而言是性价比最高的事情。如果你在工作上没干出成绩,多半也不适合创业或者投资,尤其是现在的大环境下,拿全部身家去折腾,就像将铜钱扔进大海,还不如老老实实“苟住”,可能赚的不多,但至少不会血本无归。卡里有钱,才有安全感。 而刚毕业的大学生,别纠结“孔乙己的长衫”,也别管别人怎么看,先找自己擅长的、适合的事情去做;已经工作的职场人,也别怕裁员潮,把本职工作干好,业余时间多学习新的东西,提升自己,做那些自己喜欢又擅长的事情,才能有动力一直干下去。要是没搞明白自己的价值在哪,别人再给你推荐多少成功套餐也没啥用。 我们不必困在“读书无用”的迷思里,也不需被“铁饭碗难寻”的焦虑裹挟。就业市场的风浪或许会持久,但需求与机遇永远与时代同行。当我们不再执着于抢岗,而专注于造自己的路;不再依附于外界的评价,而是锚定自身的价值,就会发现,所谓破局,不过是在挑战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毕竟,时代从不辜负主动破局的人,而真正的铁饭碗,永远是自己身上那份无可替代的价值。
谁能想到,一场高校招聘会硬是把一群天才挤成了“蝗虫过境”。黑龙江校园招聘线下超2
岚岚看商业
2025-09-20 19:26:35
0
阅读: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