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武器装备,是否抹平了男女差异?其实,体力可能是男女之间差距最小的部分。组织性、纪律性、严谨性和抗压性等方面才是差距最大的,虽然可以通过后天训练提升,但有些事情原本就是天生的。 比如女性骨盆增宽和耻骨弓角度,天生就适合分娩。男性更高的肌肉含量和骨密度,天生就适合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这原本就是生物进化和自然选择的结果,并非预设目标。 这种差异恰恰就是男性和女性的各自最强项,男性核心竞争力就是抗压扛揍,女性核心竞争力就是生育繁衍。为啥男耕女织、男外女内能经受几千年历史考验,就是因为这种分工顺应了生理规律。 现在,有些女性说“女人追求的不是成为女人,而是成为完整的人”。其实,当女人只承认自己是人,而不是女人,拒绝生育时,就背叛了女性生理,违背了自然规律。 有些大龄女生总是强调自己有车有房有存款,高知高薪高学历,希望找个跟自己同样优秀的男性。但同样优秀的男生却喜欢月薪3000的20岁小妹子,为啥?因为财富学历属于社会性,而男性所需要的是生理性,需求错配属于是。 物质决定意识,生理结构势必会决定男女意识差异,导致男女在忠诚与信仰,勇敢与顽强、牺牲与奉献、责任与担当、自律与严谨、团结协作等方面存在差异性。 贝爷搞过一期男女分组的荒岛求生节目,在面对相同生存挑战时,男女组所展现出来的截然不同的行为模式,差不多就是战场上的行为投射。 女性组登岛便陷入内耗,第一天就因取水方式发生争执而分裂成两队,后续又因烹饪技术不熟练导致水箱倾覆、饮用不洁水源引发集体腹泻,几乎全程唧唧歪歪、骂骂咧咧。 男性组登岛后,迅速建立了协作机制,改进渔具,实现了日均捕捞21条海鱼的超高效率,甚至将岛上的鳄鱼种群都吃灭绝了,鼓捣出烟熏鳄鱼排、海鲜浓汤,甚至酿酒在内的复杂饮食体系。 但女性组的生存困境并非单纯源于技术缺陷,而是她们明显的情绪化决策倾向。比如水箱倾覆导致饮水短缺,她们将失败归咎于设备设计缺陷,而非反思操作流程。 男性组则始终遵循“问题-假设-验证”的理性循环:初期渔获量低时,系统分析潮汐规律、鱼群习性,通过调整网眼密度,改进鱼钩材质等逐步提升效率。 更魔幻是对救援资源的利用方式:女性将节目组投放的救援小猪抽象化为道德符号,陷入是否杀生的伦理辩论。男性则将其视为蛋白质来源,通过建立“屠宰-腌制-储存”实现资源最大化。 这种差异本质上反映了危机情境下,女性组更容易受群体情绪影响而陷入决策瘫痪。男性组则倾向于将抽象争议转化为具体操作方案,而这种认知差异又会在生存压力下被急剧放大。 截至2025年3月,乌军现役女兵已突破7万,占全军总兵力的20%-30%。但相比前两年,真正战斗在一线的女兵只有5500人,占比女兵总人数已下跌至8%。 其实,乌军刚开始也没对女兵有啥特殊优待,把她们跟男兵混编,都去填空蹲战壕。但后来总是出现一个战斗小组,男兵全死光,而女兵还活着的情况。然后就去排查,一查吓一跳,排查人员发现打进男兵身体内的子弹大多是北约生产,再查就发现是同组女兵干的。 或是紧张误杀,或是逃命狙杀,各种情况都有。这么一闹腾,男兵就死活不愿意跟女兵混编了。然后女兵只能独立编队,比如乌军第119独立国土防御旅就组建了一支名为“白雪公主营”的女子战斗营,其成员年龄范围为16-30岁。 但独立编队后更扯蛋,搞出了各种骚操作。比如轻信情报,不核实、不侦察;但凡有点风吹草动,就呼叫无人机和炮火支援。问题是乌军武器装备得靠北约援助,哪来那么多弹药嘛! 指挥部发现这个问题后,有时候就不给她们战斗支援,然后她们就各种闹,搞得整个部队鸡犬不宁。有些小规模班排编组貌似要好一点,但只要遭遇攻击,就会立马放弃防守位置,撒丫子乱跑,有时甚至能带崩整条战线。 据被俘的乌克兰独立第3亚速旅士兵费多托夫坦言,许多女兵在战场上发挥不了实际作用,最终都沦为了“战地情人”。甚至出现了战场怀孕。其实,早在中世纪欧洲军队中就存在所谓的营中妇女。 目前,乌军虽然还有女性战斗在一线,驾驶坦克,肩扛毒刺导弹,担任狙击手狙杀俄军士兵等,但更多的是宣传符号。绝大部分女兵都转到后勤保障体系去了,从事医疗、通讯和补给等非战斗岗位。 有些人或许会为乌克兰女兵喝彩,但这又何常不是一种悲哀。一直以来,大伙都默认不让妇女儿童上战场,不屠杀妇女儿童,就是因为两者关系到下一代,关系到人类的繁衍生息。 如果说乌克兰连16-30岁的女性都上战场了,那就说明乌克兰已经把生育人口赌上去了,不只是打空这一代人,还准备打空下一代人。难道乌克兰真的要“战至最后一个乌克兰人”吗?问题是如果乌克兰人都没了,这世上还会有乌克兰吗?
乌军亚速旅俘虏曝出内幕!乌克兰女兵根本没用,大都变成了“战地情人”!最近,一
【46评论】【8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