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296年的大清国,大部分时间里都是一个强盛的帝国,它也保持了积极进取的态度,国土

296年的大清国,大部分时间里都是一个强盛的帝国,它也保持了积极进取的态度,国土面积一度超过1300万平方公里,但是最后逐步走向了衰败,失去了民心,失去了尚武的精神,失去了中国传统的包容并蓄的精神,更关键的是为了防止占人口大多数的汉人威胁几百万满人的统治,200多年来,大清长期实行了闭关锁国和愚民政策,对民众进行精神禁锢,用八股文排除了一切新的知识探索,文字狱在大清一朝数量最多。 中国学者程民生等基于科举数据估算清末全民识字率约8%-15%,对应文盲率85%-92%。1909年清政府统计“粗通文墨者”仅300万(占人口0.75%)。 在这种政策和环境下,是不可能诞生类似改良蒸汽机的瓦特,发明蒸汽机车的乔治·斯蒂芬森,发明珍妮纺纱机的哈格里夫斯,更不可能诞生牛顿,达尔文,伽利略……。 鸦片战争后,中国走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国家积贫积弱,外敌四面环视,军事上是屡战屡败,割地赔款,大量民众吸食鸦片,一贫如洗,在这样的情况下,清朝晚期其实已经失去了执政的合法性和广大民意的支持,民众对国家丧失了认同和信心。 1900年八国联军入城,为敌人提供梯子翻越城墙的就有大量本地民众,帮助敌人对付自己的国家和军队,可见这个时候,大部分民众思想已经到了多么愚昧和麻木的地步,民众对国家的忠诚,信任和认可早已消失殆尽,觉得国家没救了,国家好坏与己无关。 看到这张照片,觉得真是可怕,也后怕。由此可见,对一个人国家,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是多么可贵。

评论列表

求道
求道 3
2025-11-17 18:33
这种说法存在片面化和历史虚无主义倾向,不符合历史全貌。 从历史背景来看,清朝的“闭关锁国”初期有防范海寇、稳定边疆的考量,后期逐渐僵化;“八股取士”始于明代,清朝虽沿用但也有科举改革的尝试,不能单纯归为“排除新探索”;文字狱确实是清朝的历史污点,但其本质是封建专制统治下的思想控制手段,并非单纯针对“汉人威胁满人统治”——封建王朝的专制属性,才是这类政策的核心根源。 更重要的是,清朝统治下,满汉等各民族逐渐形成了深度融合的格局,统治合法性的维护依赖于对传统封建秩序的延续,而非单纯的“民族对立”。将政策动机简单归结为“防范汉人”,是忽视了封建王朝的阶级本质和历史复杂性,陷入了片面化的民族对立叙事。 评价历史应坚持唯物史观,全面看待政策的背景、影响,既要承认清朝后期闭关锁国、思想禁锢带来的落后,也要看到其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的客观作用,避免被单一叙事带偏。
我是小眼睛瞒勾
我是小眼睛瞒勾 2
2025-09-19 17:22
那为什么这些人宁愿帮助洋人扶梯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