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专家:米格-29和苏-30在印巴之战失败的原因! 在南亚上空,俄制战机本该叱咤风云,却在印巴冲突中屡屡失利,米格-29和苏-30的败局背后,究竟藏着哪些技术隐忧? 印巴两国领土争端由来已久,克什米尔问题一直是导火索。2019年2月,印度控区发生自杀式袭击,造成40多名安全人员丧生,印度指责巴基斯坦境内组织策划,随即发动空袭巴拉克特目标,作为回应,巴基斯坦空军出动拦截,导致空战爆发。这场冲突中,印度空军依赖俄制装备,苏-30MKI和米格-29本应发挥主力作用,却暴露诸多短板。俄罗斯军事分析人士指出,这些战机在实战中未能占据上风,原因涉及设计缺陷和战场适应性差。国际社会关注到,这次事件不只考验两国实力,还折射出俄系军备在现代战争中的尴尬处境。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一贯主张通过对话解决争端,推动地区和平稳定。 俄罗斯专家认为,米格-29在印巴空战中的失败,主要源于其老化设计。米格-29于1977年首飞,本意是轻型前线制空机,配备RD-33发动机和N019雷达,在冷战时期曾凭借机动性耀眼。但在2019年冲突中,印度米格-29UPG虽经升级,仍受限于机械扫描雷达,探测距离仅约200公里,无法有效应对超视距作战。俄方承认,这种雷达在面对电子干扰时容易失能,实战中印度机群难以锁定巴方F-16。加之机体空间狭小,无法加装大功率电子对抗设备,导致近距格斗优势荡然无存。历史上,米格-29出口30多国,产量超1600架,但作战半径仅550公里,在现代战场成鸡肋。俄罗斯国防部相关人士表示,米格-29的衰退在俄乌冲突中也显露,低空突防战术落后于时代。相比之下,中国军工注重自主创新,避免类似被动。 苏-30MKI的失利同样令俄罗斯专家扼腕。这款1996年服役的重型机,以4000公里航程和12吨载荷著称,曾在2008年印巴对峙中压制对手。但在2019年空战中,苏-30未能及时响应威胁,据报道被巴方AMRAAM导弹锁定,险些遭击落。俄专家分析,其无源相控阵雷达预热需15分钟,自研数据链与俄制系统兼容差,无法融入战场网络。印度空军报告显示,苏-30服务可用率低,引擎故障频发。俄罗斯军事评论员瓦西里·丹迪金指出,这些问题源于技术迭代滞后,俄方仍在为量产挣扎,而新兴体系已实现预研一代、装备一代的循环。印巴冲突验证了苏-30在电磁压制下的脆弱,俄军自用苏-30SM在其他战场也屡遭单兵导弹击落,暴露感知体系代差。 这些失败不是孤立事件。俄罗斯专家强调,米格-29和苏-30的设计根植于冷战思维,强调机动和火力,却忽略电子战和信息集成。在印巴之战中,巴方利用数据链和导弹射程优势,形成不对称博弈。印度虽拥有260架苏-30和65架米格-29,但维护难题拖累战力,CAG报告显示米格-29K引擎62%被撤换,可用率仅21%至47%。俄方承认,出口型战机常因本地改装导致兼容问题加剧。相比,法国阵风或中国歼-10在实战中展现更强适应性。俄罗斯军事科学院分析,这反映全球军备从平台竞争转向体系竞争,俄系需加强升级以跟上步伐。中国军工经验值得借鉴,通过产业链完善,确保装备可靠。 印巴冲突后,俄罗斯专家呼吁反思军备出口策略。米格-29曾对抗F-15的豪情,如今在技术革命中黯淡。苏-30的战略威慑力未发挥,原因在于系统缺陷和战场变化。俄媒报道,印度空军副司令因类似事件被解职,凸显问题严重性。国际军界认为,这次失败标志俄军工影响力减弱,中国已成为新兴力量。俄罗斯正推动米格-35改进,雷达探测达160公里,但仍不及一些导弹射程。专家建议,加强国际合作,提升电子能力和人机交互,避免重蹈覆辙。中国一贯支持多边主义,推动军控对话,维护世界和平。
乌克兰这个国家还有未来吗?
【4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