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澳洲继续我们的长期活动「电车在世界」系列,正好赶上了吉利在这边的一场营销发布活动——吉利Starray EM-i(国内叫吉利银河星舰7 EM-i,当地换了他们觉得更符合当地需求的名字)的试驾和发布,16日在悉尼北部200公里以外的Hunter Valley猎人谷。
他们已经早就安排好当地媒体人试驾的车队行程,但我还是积极表达了参与的兴趣。最后,争取到了一台工作人员的车辆,赶上了试驾车队的加开班车。
这也是一次很好的机会,让我感受在澳洲的传播和媒体环境里,当地人是怎么操办一场品牌线下活动的,感受中国车企在海外如何从全新进入走向破局。
说说一天下来,感觉很有意思的地方!
1 、在中国,我们一场新车发布会动辄数百上千人,这次悉尼外的猎人谷只有几十位「猎人」。
2 、在我们这边,所谓的「媒体人」今天意味着「汽车媒体、数码博主、KOC重度汽车粉丝用户、跨界网红、模特、演员、美国总统口音模仿者」等等,非常多元!这带来了非常丰富的流量和各种内容创新的机会。
你去一趟北京车展、上海车展的现场,你会觉得你人群是非常多元的。但在澳洲,这里邀请的对象基本还是汽车人。他们的传播媒介就和他们的社会一样,是已经成熟下来的,平均年龄也会大不少。大家各自分工比较清晰,互相不太交融。我没有看到一个打扮特别漂亮、靠摆拍靓丽照片取胜的创作者/模特。他们的媒介的特质,就像你去阅读一篇澳洲汽车编辑的文章,读起来还是从前的老派的味道,基本不会有任何整活儿的东西。
3 、驾会前的宣讲,也是一个有意思的小差异。我们凡有宣讲,必有PPT,一般是一个资深试驾教练,会做10页以上PPT分享,把路线、安排、安全要求等一一阐述。
他们呢,是一位资深教练Jess,带着澳洲和英国混合的口音,用丰富的我基本无法听懂的辞藻,直接即兴口述。他最后礼貌地问我们有没有问题?我看没人提问,我就装作也听懂了。
4 、我们遇到重要的新车,现在流行的是3场发布会,比如:先做面向特定媒体人的试驾会,再做一次公开的产品或者技术发布会,最后一次产品上市会。关键词分别是:体验、产品、价格。
他们是一天内全部搞完。从上午11点半在悉尼机场附近的会议室聚集取车出发,开去Hunter Valley,到晚上在猎人谷聆听发布会演讲,共进晚餐。体验、产品、价格,就像某个牌子的洗发水,是三合一配方。
5 、我们虽然一拆为三,最后的上市发布会也可能持续2-3小时。他们虽然三合一,发布会也就是一个小时内搞定。最后的吃喝反而花了很长时间,因为,上菜真的很慢。
典型西式优质餐馆的节奏,等半小时出前菜,再等不到一小时主菜,再等半个多小时就有甜点了。可能是为了给胃留下足够的消化时间,也可能是没有预制菜。
等菜的时候,我这样勤奋的中国人,足以溜出来能拍一段小视频,灯光效果堪比安徒生童话。
6、 澳洲的媒体人,就像我以前在欧洲遇到的媒体人,确实比较严肃。他们不一定有比我们更丰富的开车经验,毕竟我们市场里一年300款新车。他们不一定有更丰富的镜头表达与措辞能力。但他们确实相对更在意媒体的严肃性和多年传承的潜规则。
我来之前就想和当地媒体人聊聊他们对吉利新车的看法。但我被提醒,澳洲媒体不会轻易对外人透露他们的看法,他们担心影响自己的中立性,也担心影响新闻披露的神秘和保鲜。
确实如此,我和一位长者媒体和一位女士交流,聊的很好,但他们对产品的看法,一个字也没说。这位女士倒是反过来问我的看法——我也练习过太极拳,我说这些车我开的比较多,已经习惯了,其实没有太多的特别感受。但在澳洲开车本身,我特别有感受。这里的驾驶习惯、路况、其它司机的状态和交通信号灯标志牌,还有路边可能出没的袋鼠,随着有可能现身并把我捉拿靠边的警车,与远郊区有限的路灯,一切都和中国不同。
7、 Starray EM-i的PHEV技术在这边的市场沟通名称叫EM Super Hybrid,超级混动,意有所指(丰田:谁在喊我?!)。WLTP 83km,综合续航943km。有人看了会不会觉得纯电里程不够长?其实完全不是问题。我甚至觉得可以引入国内更小的WLTP 40+的版本。因为,大部分用户肯定会直接开去加油站,如果他没有家充桩的话。油价比中国高50%,电费高也许300%,费力气充电干嘛呢?这个我在前段时间「HEV是中国车逃不过的一课」这个有争议性的长视频中,已经表达过我的看法了。
我预测中国会出现一种电池XL版本的HEV技术,5-10度的纯电电量,不可充电,可以选配对外放电能力,拥有更强的电气架构和座舱供电能力,更强的电驱动性能。这样的技术,既符合后补贴时代中国市场的需求,又额外符合澳洲、欧洲、日本、东南亚、俄罗斯、巴西等地的需求。其实美国也一样。
8、 我们通常有非常昂贵的搭建和场馆,这是我们擅长的生产力。澳洲擅长的是大自然,Hunter Valley是很多悉尼人周末自驾的圣地,美的难以形容,也盛产葡萄美酒。
9、 最后的售价是37490澳币,折合大概17.7万人民币起步。当然,这车看起来比国内的版本贵了不少。
但是,一款中国车,去澳洲上市,需要经历如下的几个步骤。
·左舵改成右舵,花钱花时间花经验。
·适应澳洲严格的安全法规,花钱花时间花经验。
·针对澳洲用户的需求,对驾驶性能和软件体验各方面做二次开发。
·发展澳洲当地的经销商伙伴,保障销售和售后能力,并且给他们留足利润和驱动力。澳洲的经销商不卷,他们就这些经销商资源,汽车品牌因为中国车涌入而大幅增加,但是经销商数量是稳定的。
·留足资源,应对超长期的质保体系(这边Starray给了7年整车有限公里质保和8年的电池质保)。
最后,咱们不能白去,还要赚一些钱,对吧?所以这个价格就很合理了。
更何况,已经比当地的韩国车日本车特斯拉都便宜了。姿态太低了也不好,更容易被投诉说中国车在倾销。
现在澳洲的市场Top10中,已经有四个是中国品牌了。吉利来的比较晚,进入市场只有半年,刚刚发了两款车。但吉利(以及极氪)可能用不了太久,就会变成前十榜单里的第五个。
去年我拍过两集「电车在澳洲」的节目,一集谈smart精灵5号在当地的全球发布会,一集介绍悉尼远郊独特的越野体验。当时就说过了,澳洲是一个很特别的发达国家市场,是少有的汽车工业已经完全消亡、当地没有门户之见的百万级年销量的大市场,而且风格上相对偏好大尺寸车,完美适合中国车。
我预计到2030年,中国车在当地就会达到40%的市场份额,今天是20%。
让我们拭目以待。
预告:这次在澳洲,我和两位伙伴一起,将先后走访悉尼和墨尔本,进行大量的拍摄和交流,有些类似去年在泰国拍「电车下南洋」,但我适度的合理的缩减了团队人力投入和时间投入——去年预算和精力太太太超支了。
这次「一回生、二回熟」,就像中国电车一样,尽量保证品质和体验的情况下,合理降低成本!
明早8点半,我们出发自驾去墨尔本,就开着从吉利借来的全新上市的Starray EM-i,还带着一位小老外!他就是澳洲版的Max兄弟。
吉利银河星舰7EM-i海外首发电车在世界吉利发布会汽车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