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国军中将周磐在昆明被俘,并判处死刑,就在快要被枪毙时,他忽然想到,自

湖锦行 2025-09-19 10:19:30

1950年,国军中将周磐在昆明被俘,并判处死刑,就在快要被枪毙时,他忽然想到,自己手中有救命符:他想用一个宝贝,换自己一条命!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50年的昆明,秋风吹得刑场的茅草沙沙作响。 国军中将周磐被押在土坡上,深灰色的旧军装沾着尘土,死刑令宣读完毕,执行的战士端起枪时,他突然挣开押解的手,嘶哑着喊:“我有国宝!能献给国家!别开枪!” 这一声喊,让在场的人都愣了。周磐是保定军校出身,早年跟着湘系军阀打过仗,北伐时还当过国民革命军第八军的师长。后来官场沉浮,失了兵权,便把心思转到了搜罗古玩上。 他总跟身边人说“乱世里金银靠不住,唯有文物能传家”,这些年走南闯北,还真攒下了几件宝贝,其中最宝贝的,是一个青铜盖子。 那盖子的来历,要追溯到1919年的山东莒南。 农民艾清宴在田里耕地时,锄头撞到硬东西,挖出来一看,是个满身铜锈的青铜器,分器身和器盖两部分。他不懂这是啥,把器身当粮缸,器盖给儿子当玩具。 1922年,古董商石瑜璋听说后,跑进村花400银元买走了器身,却漏了留在村长钟逢雨手里的器盖。 后来周磐驻军当地,听说这盖子是“老古董”,借着权势从村长手里要了过来,藏在自家地板下,连老婆孩子都没告诉,他知道这东西值钱,更怕露了风声被人抢。 此刻命悬一线,周磐再也不敢藏着。工作人员跟着他去了昆明的旧宅,撬开卧室地板,果然拿出一个青铜盖。 巴掌厚的铜胎上,刻着细密的饕餮纹,盖顶立着浮雕兽首,边缘还留着淡淡的包浆,一看就不是寻常物件。 文物专家赶来鉴定,指尖抚过纹饰时眼睛亮了:“这是商代皿方罍的器盖!早年流落到海外的那只器身,跟它是一对!” 消息传出去,文博界都动了心。皿方罍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重器,器形雄伟,纹饰精美,当年器身被石瑜璋带走后,几经转手,先到长沙,再漂洋过海,最后没了踪影。 1992年,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在日本考察时,偶然在一个收藏家的库房里看到一只青铜器。 高80多厘米,重50多公斤,器身刻着“皿作父己尊彝”六个字,纹饰和周磐献出的器盖严丝合缝。这正是失散近70年的皿方罍器身!可想要拿回器身,并不容易。 2001年,器身出现在纽约拍卖会,湖南博物馆联合国内机构参与竞拍,却被海外买家以高价抢走。 直到2014年,它再次在美国佳士得拍卖会上现身,这一次,中国政府牵头,加上企业、收藏家合力筹资,终于以合理价格将它购回。 当工作人员捧着器身回到湖南,在博物馆里将它与器盖对接时,两部分严丝合缝,仿佛从未分离过,这一刻,距离它们在山东农田被发现,已经过去了95年。 而周磐,也因为主动献出国宝,加上审查确认他没有血债,被改判为无期徒刑。 1959年,新中国第一批特赦战犯时,他因表现良好被提前释放,回了湖南老家,1967年平静去世。 有人说他是“靠文物捡了条命”,也有人说,不管初衷如何,他保住了皿方罍的器盖,没让它像器身那样流落海外,这就是功劳。 而这件国宝的回归,不仅见证了国家对文化遗产的重视,更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守护好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就是守护我们自己的根与魂。 那么你们怎么看待这件事呢?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们的看法吧! 信源:湖南日报

0 阅读:0
湖锦行

湖锦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