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根据地军民因为太穷了太困难了,打完日本鬼子汉奸伪军后,包括八路军正规部队在内,对敌人尸体的衣服鞋子都是一样也不放过,鬼子伪军的军衣、鬼子的毛衣、翻毛皮鞋没有不扒得干干净净的! 抗战时期,尤其是在敌后根据地,比如晋察冀、山东、太行这些地方,粮食紧缺、布料稀缺,真的是一针一线都要省着用。 一个八路军战士的棉衣,可能要穿三年,补丁摞补丁,鞋子磨破了,先垫草,再补,再缝,实在不行了才换,可换的也不是新鞋,而是从敌人身上扒下来的。 敌人穿的衣服,质量是真不错,你想啊,日本兵穿的是呢子军服,厚实、保暖,冬天一件能抵根据地三件破棉袄。 鬼子的毛衣、翻毛皮鞋,更是“奢侈品”,伪军的装备虽然差点,但也比根据地自产的强,打完仗后,战士们会小心地把这些衣物扒下来,洗干净、缝缝补补,再发给需要的人。 有些部队甚至专门设了“战利品中转小组”,负责收集、分类、洗净、分发,听起来像个“旧衣回收站”,但那真是救命的资源。 不只是衣服,连裤腰带、纽扣、袜子都不放过,一个老八路回忆说,他穿的袜子都是从战场上捡来的,有的还是日本兵的。 拿回去用开水煮一遍,再晾干了穿,他说:“你嫌脏,那你就光脚吧”,这是句玩笑话,但也是那时候的真实写照。 而且这些衣物,不只是给战士穿,有些送到了伤兵手里,有些送给了根据地的群众,抗战不是军人的事,是整个根据地的事,村民也要抗日,也要活命。 根据地的穷,不是简单的“没钱”,而是整个资源链都被掐断了,而敌人那边,工业化生产,成批成批地造,打赢一仗,扒下几十套衣服,就像突然捡到一堆“外汇储备”,这不是小事,是“战略资源”。 有时候,扒衣服还得讲点“战术”,比如冬天打仗,敌人穿得厚,藏得住弹药和情报,战士们要快速搜身,找手雷、地图、文件,顺带把衣服脱了。 脱完了,一边清洗一边研究敌人装备,看看新式武器怎么回事,穿的鞋是不是防滑的,衣服是不是防水的,这些信息都能用在下一次战斗中。 也有人觉得,这是不是有点“不体面”,但说真的,体面是要建立在活下来的基础上的,那时候的根据地,军民一体,连孩子都得帮忙种地、做军鞋。 一个小村子,可能就几百口人,要养活一个游击队,吃不饱、穿不暖,哪还有资格讲面子? 再说,敌人是侵略者,扒他们的衣服,不是耻辱,是一种“战利品式的胜利感”,就像一个农民种了一年庄稼,终于收了麦子,哪怕麦子是从被敌人霸占的地里抢回来的,那也是靠命换的。 扒衣服这事,其实也反映了抗战的“人民性”,战争不是将军之间比武,而是整个社会的拼命,根据地的穷,是整个中国落后的缩影,但就是在这种条件下,靠着一双双冻裂的手,硬是撑起了抗战的一半天。 《晋察冀抗战纪实》里有提到,1942年冬天,太行山区一个八路军分区,给一个连发冬衣时,八成是从敌人那里缴获来的,换句话说,全连没几件新衣服,全靠扒来的。 中国那个时候,真的太穷了,但就算再穷,中国人也没放弃过抗争,不是靠装备赢的,而是靠意志、靠智慧、靠一针一线拼出来的力量。 今天我们有了厚羽绒服,有了供暖,有了电热毯,但在那个年代,一件鬼子的棉衣,可能救了一个战士的命,也可能让一个根据地在严寒中坚持过冬。 扒衣服,不是因为狠,是因为穷,但穷得硬气,穷得有尊严,穷得有力量,那才是抗战最动人的地方。 主要参考资料:《晋察冀抗战纪实》、《中国抗日战争史》
772团副团长王近山未经请示就伏击日军。战后他带着缴获的香烟找旅长陈赓请罪,避重
【4评论】【3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