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迎美国两党议员团,6年首访背后:对话难消霸权与崛起的核心博弈! 时隔6

吕好的公评情感 2025-09-18 09:41:51

中国将迎美国两党议员团,6年首访背后:对话难消霸权与崛起的核心博弈! 时隔6年,美国众议院将派出一支特殊的“访客团”——由两党议员共同组成的官方代表团于近期访华。带队者为众议院军事委员会民主党领袖亚当·史密斯,这是自2019年以来美国众议院首次启动此类官方访华活动。这场迟到6年的对话,在中美关系持续紧绷的当下,既释放出有限的积极信号,更暗藏着霸权思维与崛起力量的深层角力。 从代表团的“特殊性”来看,其背后的政治逻辑值得细究。一方面,带队人亚当·史密斯的身份极具分量:深耕国防安全领域多年,曾任众议院军事委员会主席,是国会内公认的“务实派”,对中美军事领域的分歧与风险有长期认知,其立场直接影响美国国会在涉华安全议题上的态度。另一方面,“跨党派”属性尤为关键——当前美国国内政治极化到极致,两党在医保、财政、能源等议题上动辄陷入“否决政治”,却能在访华一事上达成共识,既说明美国政界已意识到“无法忽视中国”,也暗含通过“两党共同发声”,在对华政策上寻求更多政治共识的意图。更值得关注的是访问的“官方属性”:此次经费由美国联邦政府全额承担,与2019年非政府组织赞助的访问形成鲜明对比,这意味着代表团的反馈将直接纳入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决策参考,而非单纯的民间交流。 从行程细节看,既有“明确底线”,也有“不确定性”。史密斯已公开表态“代表团不会前往中国台湾地区”,这一表述虽符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原则,却是美方在当前涉台议题炒作升温背景下,释放出的难得“克制信号”,避免了访问未启先陷争议。但关键信息仍处于模糊状态:具体访华日期、随行议员名单、将与中方哪些层级官员会谈、核心议题是否涵盖科技脱钩、军事安全等敏感领域,至今未对外披露。尤其是史密斯提及的“正争取与中国领导人会面,但尚未确定”,既暴露了美方对“高层对话”的迫切需求,也折射出中美关系的复杂性——即便双方有意对话,仍需在议程设置、沟通节奏上反复磨合,难以一蹴而就。 面对这场6年首访,我们更需清醒判断其“实际效果”:对话或许能“降温”,却难消“核心矛盾”。 从积极面看,此次访问为中美搭建了“国会层面”的沟通渠道,具有一定现实意义。近年来,中美在贸易、科技、军事等领域的摩擦不断升级,从芯片出口管制到南海军事对峙,从涉台言论挑衅到人权议题抹黑,双方缺乏常态化沟通机制,极易因误判引发风险。代表团通过实地走访,能直观看到中国在基础设施、科技创新、民生发展等领域的真实成就,减少因西方媒体片面报道造成的认知偏差;更重要的是,通过面对面交流,双方可就“风险管控”达成部分共识,比如在军事领域建立更完善的危机沟通热线,在经贸领域明确“不脱钩”的具体边界,为紧张的双边关系设置“安全阀”。 但必须警惕的是,“看到中国发展”不等于“接受中国崛起”,美国的霸权逻辑不会因一次访问改变。中美最尖锐的矛盾,本质是“美国霸权护持”与“中国和平崛起”的结构性冲突——美国自二战后确立全球霸权,从经济、军事到科技、文化,长期占据“规则制定者”和“利益分配者”的地位,这种“独霸天下”的思维已深植于其战略基因。即便部分议员亲眼目睹中国的发展成就,也更可能将其视为“对美国霸权的挑战”,而非“全球发展的机遇”。从历史来看,美国从未允许任何国家“平分秋色”:冷战时期对苏联的全面遏制,上世纪80年代对日本的贸易打压,本质都是为了维护自身霸权地位。如今面对中国,美国的战略逻辑并未改变——从“印太战略”的军事围堵,到“芯片四方联盟”的科技孤立,再到推动“脱钩断链”的经济遏制,核心都是阻止中国在关键领域超越美国。 更需注意的是,美国国内的政治生态,也决定了此次访问的“效果局限性”。代表团成员回到美国后,其政策主张必然受到两党博弈、利益集团游说的影响:军工复合体可能会放大“中国军事威胁论”,推动更多对华军售;科技巨头可能会施压议员,继续维持对中国的芯片管制;而在2024年美国大选临近的背景下,“对华强硬”仍是政客争取选票的“政治正确”。即便部分议员认同“对华务实合作”,也难抵国内政治压力,难以推动美国对华政策的根本性转向。 这场6年首访,既是中美关系的“一次试探”,也是对中国外交智慧的“一场考验”。中国应以开放自信的姿态迎接代表团,既展现“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诚意,也明确“在核心利益问题上绝不妥协”的底线——台湾问题、香港问题、科技发展权,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主权与利益,容不得半点讨价还价。我们期待这次访问能为中美关系注入少量“润滑剂”,但更需做好长期应对的准备:美国的霸权焦虑不会消失,中国的崛起步伐也不会停滞,未来中美关系的走向,终究取决于“中国能否持续增强自身实力”,以及“能否在复杂博弈中守住和平发展的主线”。

0 阅读:52
吕好的公评情感

吕好的公评情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