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登基请不动刘璟!被逮到京城还叫“殿下”,这硬骨头咋这么敢说? 你见过刚坐上龙椅的皇帝,派人请人还被拒,硬把人抓来后,对方当着满朝文武,还敢喊“殿下”不叫“陛下”吗,朱棣登基俩月,就撞上了刘璟这根硬茬,脸都快挂不住了。 朱棣那会儿刚把南京的龙椅捂热乎,心里却没底,靖难之役打了四年,杀了不少建文旧臣。 满朝文武里,一半是前朝老人,表面跪下称臣,私下里还在议论“皇位来得不正”,他得找个有分量的人撑场面,好让天下人服他。 找谁呢,刘伯温的二儿子刘璟成了首选,刘伯温是开国功臣,当年帮朱元璋定天下,名声传遍朝野。 刘璟自己也有本事,建文帝在位时,他做谷王府长史,还出过抵御朱棣的计策,在士大夫里威望高,拉来刘璟,等于拉来了一群读书人的支持。 朱棣先派了个太监去刘璟老家青田请人,带了不少赏赐,绫罗绸缎、白银五百两,说“陛下想请先生入朝为官,共辅大业”,可刘璟闭门不见,只让家人传话说“身患重病,连床都下不了,实在没法进京”。 太监回去复命,朱棣没生气,觉得刘璟是摆架子,又派了自己的亲信大臣去请,还带了亲笔信,说“就算病着,坐着轿子来也行,朕不会让先生受累”。 结果刘璟还是不露面,回信里只提“先帝恩重,臣已无意仕途”,压根没提朱棣的“陛下”名分。 这下朱棣没耐心了,登基没多久,就被一个前朝旧臣连着拒绝,传出去还怎么立威,他下了道命令:“把刘璟绑到京城来,朕倒要看看,他的病是真的假的。” 锦衣卫连夜赶到青田,踹开刘璟家门时,见他正坐在院子里看书,哪有半点病样,刘璟没反抗,只是对家人说“别担心,我去去就回”,其实心里早知道,这一去怕是回不来了。 到了南京皇宫,朱棣穿着龙袍坐在大殿上,满朝文武都低着头,刘璟被押进来,既不跪,也不喊“陛下”。 只站在殿中,对着朱棣拱了拱手,开口就说:“殿下召臣来,有何吩咐?” 这话一出口,大殿里静得能听见呼吸声,朱棣脸一下子沉了,问他“朕已登基为帝,你为何还叫‘殿下’?” 刘璟抬头看着他,声音没半点含糊:“殿下还是燕王时,臣叫殿下,如今殿下虽坐了龙椅,可这皇位是从先帝那夺来的,名不正,臣还是叫殿下。” 朱棣气得拍了龙椅,骂他“不识抬举”,让侍卫把他押入大狱,说“好好反省,啥时候想通了,啥时候再出来”。 可刘璟在狱里半点没服软,每天该读书读书,有人劝他“认个错,就能当官保命”,他只说“忠臣不事二主,我刘璟生是建文的臣,死是建文的鬼”。 没几天,狱卒就发现刘璟没了气息,他用自己的腰带自缢了,死的时候才四十九岁,朱棣知道后,没再追究他的家人,只是让人把他的尸体送回了青田,或许是心里也佩服这股硬气。 刘璟的事很快传开,不少建文旧臣暗地里佩服他,说“总算有人没丢读书人的骨气”。 但也有人怕惹祸,不敢公开议论,只能私下里偷偷悼念他,朱棣虽然恨刘璟当面顶撞,但也没再为难其他刘家后人,算是留了点余地。 后来到了明朝中后期,史官写《明史》时,特意给刘璟立了传,把他的事写得明明白白,称他“守义不屈,可谓忠臣”。 连清朝修明史的官员,都在批注里说“刘璟之节,胜于方孝孺之烈”,觉得他比被灭十族的方孝孺更有韧性。 其实刘璟不是傻,他知道跟朱棣对着干会丢命,可在他心里,“君臣名分”比命还重要,建文帝给了他官做,他就认死了“忠臣不事二主”的理,哪怕面对龙椅上的皇帝,也不肯违心改口。 这种硬气,后来成了明朝读书人的一种精神符号,往后几百年里,每逢国家有难,总有人会提刘璟的事,说“要学刘先生那样,守得住心里的规矩”,有些东西,确实比权势、比性命更该被记住。 信息来源《明史・刘璟传》(中华书局2020年点校本)
朱棣登基请不动刘璟!被逮到京城还叫“殿下”,这硬骨头咋这么敢说? 你见过刚坐上
自然解说甲一
2025-09-16 19:42:22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