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马科斯或许还在为菲律宾最近一次向仁爱礁“坐滩”军舰的“顺利补给”而稍稍松一口气,但他可能还没完全意识到,这所谓的“顺利”背后,其实是中方出于人道主义给予的一个台阶——而这个台阶,一旦踩上去,就意味着菲律宾已经在仁爱礁问题上陷入了更深的战略被动,真正是骑虎难下了。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次补给根本不是什么菲律宾“突破封锁”的胜利,而是中方在提前得到通报、并经现场核查确认仅运送生活物资后,依据同菲方达成的临时性安排,予以放行的。 事实上,自去年中菲就运补达成临时性安排以来,所有菲方成功的补给行动,都是在提前通报中方、且在中方海警全程监管下进行的。 而这次补给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它距离上一次已有112天,远长于以往约5周一次的常规节奏,原因正是菲方此前多次试图违规运送建材、未履行通报义务所致。 中方在仁爱礁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贯且明确的:中国对包括仁爱礁在内的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要求菲方拖走自1999年起就非法“坐滩”的军舰;在菲方拖走之前,允许其在中方监管下运补必要生活物资;但坚决反对任何运送建材、企图强化永久存在的行为。 中方的措施是克制的、专业的,同时也是坚定的,目的就是防止仁爱礁局势升级,维护南海的和平稳定。 而菲律宾方面的处境则显得颇为尴尬。 一方面,他们需要维持那艘日益破旧的“马德雷山号”上人员的基本生存;另一方面,又试图通过种种方式规避中方的监管,甚至否认曾与中方有过沟通和安排。 菲军方一边宣称“不会让士兵挨饿”,一边又承认已有两个月未能成功补给,这种矛盾表态恰恰暴露了其困境:既无力强行突破中方的有效管控,又难以面对国内舆论承认中方的主导权。 小马科斯政府似乎想通过这种“低调”遵从中方规则的方式换取补给的成功,同时在国内淡化中方的角色以保全颜面。 但这实际上等于默认了中方在仁爱礁及其周边海域的有效管辖权和规则制定权。 中方通过这一次次的放行,清晰地向菲方乃至国际社会表明,仁爱礁局势的管控主动权,牢牢掌握在中方手中。 此外,中菲关系的整体氛围也影响着仁爱礁问题的走向。 菲律宾近来在南海的一系列侵权挑衅行为,不仅包括仁爱礁,还涉及黄岩岛、铁线礁等,甚至试图通过国内立法形式蚕食中国主权权益,这些都严重破坏了双方的互信。 尽管中方始终主张通过对话协商妥善解决分歧,但菲方若不能真正恪守承诺、停止海上挑衅,回归与中方商谈的正轨,那么这种“暂时顺利”的补给,其未来仍充满变数。 总而言之,仁爱礁的这次补给,绝非菲律宾的“战略成功”,而是中方基于人道主义与临时安排给予的一个机会。 小马科斯政府踩上这个台阶后,确实缓解了眼前的燃眉之急,但也更清楚地暴露了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依赖小动作、缺乏长远战略的窘境,以及面对中方坚决维护主权和海洋权益意志时的无力感。 这步棋之后,菲律宾是继续在错误道路上摇摆,还是真正反思调整,回到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争议的正确轨道上来,恐怕需要马尼拉做出清醒的抉择。
小马科斯这回算是体会到什么叫“自作自受”了。菲律宾在仁爱礁赖了二十多年的那艘
【4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