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回终于弄明白了!九三阅兵之所以来的是洪秀柱,而不是马英九,原来是有原因的,说白了,他们同样都是前国民党主席,但是两个人的处事风格却大相径庭。 洪秀柱,这位性格鲜明的人物,在台湾政坛宛如一把犀利的剑,直刺问题的核心。她的处事风格,犹如夏日里的一阵疾风骤雨,痛快淋漓,毫不拖泥带水。 在面对诸多敏感话题时,许多人选择小心翼翼地绕开,生怕惹来麻烦,而她却像一位无畏的勇士,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大声说出自己的观点。 当记者询问她对历史问题的看法时,她不假思索,斩钉截铁地回应:该说的就得说,装聋作哑那是鸵鸟行径。这种直爽,让她在众人眼中显得格外独特。 卸任国民党主席后,本以为她会渐渐淡出公众视野,过上悠闲的生活。可事实却恰恰相反,她仿佛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变得更加活跃。 今天投身于两岸青年冬令营,努力为两岸青年交流搭建桥梁;明天又奔赴抗战遗址,探寻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痕迹。 岛内有人劝她低调行事,别给自己招来不必要的麻烦,她却幽默而坚定地回应:我都这把年纪了,还怕什么,该来的时候就来,该说的话就说。 在当时岛内复杂的环境下,谁要是与大陆走得近,便可能被无端贴上各种负面标签,甚至正常生活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但洪秀柱好似超脱了这些世俗的束缚,将主要精力全身心投入到民间交流之中。 组织公益活动,让两岸同胞在互助中增进情谊;举办历史讲座,让更多人铭记那些不容忘却的过往。没了政治包袱的她,活得愈发真实自在,不用再去权衡党内的各种复杂关系,不用再为选票而瞻前顾后,真正做到了想说就说,想做就做。 马英九,曾经在台湾政坛也是风云人物。 2008 年上台时,可谓是意气风发,支持率高得惊人,两岸关系在他任期内迎来了一段相对缓和的时期。 他推动的 ECFA(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等一系列举措,确实给台湾带来了一定的经济红利,台湾对大陆的出口占比显著提升,农民的水果有了更广阔的销路,观光业也蓬勃发展,赚得盆满钵满。 然而,他的行动似乎仅仅停留在经济层面。 一旦涉及到两岸政治定位等更为深入、敏感的话题,他便如同变了一个人,开始打起太极,含糊其辞。 九二共识虽时常挂在嘴边,但当被追问共识的具体内容以及未来如何推进时,他总是顾左右而言他,巧妙地避开核心问题。 曾经北京方面抛出橄榄枝,期望安排一场高规格会面,这无疑是深入交流、推动两岸关系进一步发展的绝佳机会。但马英九思前想后,最终还是婉拒了,给出的理由是时机还不成熟。 此后,“时机不成熟” 仿佛成了他的万能借口,每逢需要明确表态的关键时刻,这句话便脱口而出。 2015 年,抗战 70 周年阅兵的邀请函摆在他面前,这是一次见证历史、增进两岸情谊的难得契机,可他却因所谓要顾及岛内法令和舆论,最终选择放弃。 对比二人,洪秀柱在面对重大抉择时,坚定果敢,将民族大义、历史责任放在首位,毅然前往北京参加九三阅兵,去见证那段属于全体中华儿女的荣耀历史。 而马英九则在诸多考量与权衡中,一次次错过可能推动两岸关系迈向新高度的机遇。 在九三阅兵这件事上,他们截然不同的选择,深刻地反映出两人处事风格的巨大差异,也让人们看到,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不同的态度与行动,会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 或许在未来的日子里,马英九会重新审视自己的过往,也期望他能在两岸关系中发挥更为积极、主动的作用,与更多像洪秀柱这样坚定推动两岸友好交流的人士一起,为两岸的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
这回终于弄明白了!九三阅兵之所以来的是洪秀柱,而不是马英九,原来是有原因的,说白
文人学社
2025-09-15 10:53:3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