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三十三年春这天早上,已经78岁的原两淮盐运使卢见曾正在德州卫运河边遛弯。突

吴仁磊说 2025-09-15 09:46:28

清乾隆三十三年春这天早上,已经78岁的原两淮盐运使卢见曾正在德州卫运河边遛弯。突然,家中的一个仆人满头大汗地跑来报告,说他的亲家纪晓岚从京城派人送来一封紧急书信。

清乾隆三十三年春日的早晨,德州城外卫运河边,一位身材矮小的老者正沿河慢慢踱步。这位78岁的老人正是曾任两淮盐运使的卢见曾。晨光映照下,他的面容虽有岁月痕迹,但精神矍铄,眼神依然炯炯有神。 "老爷!老爷!"远处传来急促的呼喊,卢见曾转身看去,只见一个家仆满头大汗地跑来。 "何事如此惊慌?"卢见曾皱眉问道。 "老爷,京城来人了!您的亲家纪大人派人送来一封急信,说是十万火急!"家仆喘着粗气回答。 卢见曾心头一紧,立即朝家中走去。回到书房,他展开信件,映入眼帘的竟是纪晓岚警告他朝廷正在查办两淮盐引案的消息。信中提到,皇上已经知晓了高恒在两淮盐政任上的所作所为,正在大肆调查。 放下信纸,卢见曾的思绪回到了六年前。乾隆三十年,皇帝南巡路过德州时,还特地赐予他一块匾额:"德水耆英"。那时的荣耀与此刻的危机形成了鲜明对比。 "高恒?那不是慧贤皇贵妃的亲弟弟吗?"卢见曾轻声自语。高恒接替他负责两淮盐政后,一直仗着皇亲国戚的身份胡作非为。按照朝廷律法,盐商贩卖食盐需持有官府"纲引",而高恒每年可申请20至40万份纲引,向每个盐商收取3两银子好处费。八年下来,高恒至少捞取了上百万两白银。 卢见曾思索着自己与高恒的关联。他曾两度担任两淮盐运使,第一次在任时曾裁决"灶属商亭,粮归灶纳",维护了盐民利益却得罪了盐商,结果被诬陷革职流放。后来沉冤昭雪复职,第二次在任九年期间修缮河道解决扬州水患、修建红桥二十四景,政绩斐然。 窗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卢见曾的长孙卢荫文匆匆进门。 "祖父,事情不妙!我刚从郎中王昶处得知,朝廷查的不仅是'小菜银两',而是历年来的盐引问题。刑部司员黄俊昌更告诉我,皇上已下旨将高恒下狱抄家!" 卢见曾闻言震惊,随即冷静下来:"立刻准备,将家中值钱物件妥善藏匿。速派人通知你父亲回来商议对策。" 他望着窗外的阳光,知道这次风波关乎家族存亡。乾隆向来最忌讳的就是贪墨,而盐政又是朝廷财政的重要来源。自己虽已告老还乡多年,但曾两任两淮盐运使,难保不被牵连。尤其是卢荫文与纪晓岚的姻亲关系,更让风险倍增。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纸照进卢见曾的书房,他坐在书案前,眉头紧锁。桌上那封来自纪晓岚的信让他忧心忡忡。正在此时,一阵风吹动了书架上的一卷字画,恰是乾隆二十二年那场盛大"修禊"活动的诗作。卢见曾拿起字画,思绪回到了那难忘的景象。 那年春天,扬州红桥畔群贤毕至,盛况空前。作为两淮盐运使的卢见曾主持这场文化盛事,吸引了七千多人齐聚一堂。郑板桥、陈撰等"扬州八怪"与会,还有学者惠栋等数十位文坛名流作为座上宾。卢见曾当时意气风发,作诗四首,一时传为文坛佳话。 "那时谁能想到,今日会有此劫难?"卢见曾轻叹。 他的目光移向墙上的一幅画,那是《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的手笔。回想当年,吴敬梓生活潦倒,是他出手相助,让吴敬梓得以专心创作完成这部讽刺世态的杰作。甚至在吴敬梓去世后,也是他慷慨解囊,为其入殓安葬、妥善安顿家小。 "先生,纪大人的女婿来访。"家仆在门外禀报。 卢见曾点点头,心想正是因为与纪晓岚的亲家关系才有了今日的牵连。多年前,纪晓岚慕名将长女嫁给了他的长孙卢荫文,两家结为姻亲。纪晓岚是当朝大才子,如今已是翰林院侍读学士,能够出入内廷,才得知了朝廷查办两淮盐引案的消息。 "祖父。"卢荫文走进书房,行礼道,"岳父大人说朝廷查办的事情越来越严重了。" 卢见曾指了指一旁的椅子,示意长孙坐下:"为何直隶总督那苏图当年会称赞我'人短而才长,身小而智大'?正是因为我知进退啊。" 这句评价正是忻贵妃的父亲、直隶总督那苏图对卢见曾的高度赞誉。虽然身材矮小,却学识渊博,政绩卓著,深得朝廷和民间的认可。 卢见曾站起身,走到书架前取出一本书册:"看看这些年我结交的文人墨客,如今成就斐然。扬州八怪我都与他们有交往,他们的画作不少是在我府上完成的。" 在他看来,自己一生最大的成就不只是官场上的升迁,更是对文化的推动和对人才的提携。他曾被称为"主东南文坛,一时称为海内宗匠",这样的荣誉不是谁都能获得的。 "人生在世,功名利禄皆是过眼云烟。"卢见曾望向窗外,语气中带着些许落寞,"我这一生扶持了多少文人墨客,结交了多少才子佳人,却也因此与朝廷重臣结为姻亲,引来今日之祸。"

0 阅读:19

猜你喜欢

吴仁磊说

吴仁磊说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