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前后,欧洲陆续出现了12000名畸形儿童,其中4000名不到一岁就夭折。一时间,人心惶惶,都害怕自家婴儿出现问题。 这事儿得从二战后的德国说起。战争的创伤,让无数人夜不能寐,安眠药成了刚需。可那会儿的安眠药,主要是巴比妥类,副作用大,吃多了就直接去见上帝了,很不安全。当时,西德有家叫格兰泰的制药公司,就琢磨着得搞个新玩意儿。1953年,他们捣鼓出一种新药,名叫沙利度胺。 这药在动物实验里表现简直完美,给老鼠喂再大的剂量也毒不死。格兰泰公司一看,宝贝啊!这不就是大家梦寐以求的“绝对安全”的安眠药吗?于是,他们给这药起了个特响亮的名字——“反应停”,1957年正式推向市场,还不需要医生处方,随便买。 很快,医生们发现了一个“惊喜”:这药对付孕妇的晨吐反应,效果出奇地好。对于那些被孕吐折磨得死去活来的准妈妈们,这简直是救星下凡。于是,“反应停”迅速火遍全球40多个国家,成了孕妇们的必备良药,一年能卖出15吨,给格兰泰公司赚得盆满钵满。 然而,一场看不见的灾难,正在悄悄酝酿。 从1959年开始,西德的产科医生们发现了一个怪事:新生儿畸形的比例突然飙升,而且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畸形——海豹肢症。这些孩子的手臂和腿短得不成比例,甚至没有臂和腿,手脚直接连在躯干上,样子酷似海豹的鳍状肢。当地人给这些可怜的孩子起了个外号,叫“海豹胎”。 直到1961年,德国儿科医生维杜金德伦茨和一个澳大利亚产科医生威廉麦克布莱德,不约而同地把矛头指向了那个“神药”——“反应停”。他们发现,这些“海豹胎”的母亲,几乎都在怀孕初期服用过这种药。 原来,沙利度胺分子有一种特殊的“手性异构”现象。简单说,它就像人的左右手,化学结构一样,但空间排列是镜像对称的。其中“右手”分子确实能镇静、止吐,但“左手”分子,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恶魔,它能严重干扰胚胎的血管生成,导致胎儿四肢发育畸形。而当时的技术,根本无法将这两种分子分离开。 可纸终究包不住火。随着证据越来越多,“反应停”的罪恶被彻底钉死。1961年底,这款“神药”被紧急撤市。但一切都太晚了。据不完全统计,全球至少有12000名“海豹胎”婴儿降生,其中超过4000名,连一岁的生日都没能等到。 活下来的孩子,也终身残疾,他们的人生,从一开始就被打上了悲惨的烙印。 这起事件,成了人类医学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说到这,你可能会问,难道就没有一个国家幸免于难吗?还真有,就是美国。而美国之所以能躲过这场浩劫,全靠一个女人——弗朗西斯凯尔西。 1960年,当“反应停”的美国代理商向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交上市申请时,这个案子正好落到了凯尔西博士手里。她当时刚来FDA不久,这是她接手的第一个大案子。药厂的人拍着胸脯跟她说,这药在欧洲卖得火得很,绝对安全,让她赶紧批。 可凯尔西偏偏是个“爱较真”的人。她翻看着申请材料,发现里面关于药物对胎儿影响的数据,几乎是空白。她心里打了个鼓:一种孕妇广泛使用的药物,怎么能没有这方面的安全数据? 她顶住了药厂和上司的巨大压力,一次又一次地把申请打了回去。 药厂的人气得直跳脚,骂她官僚,骂她不知变通。可凯尔西就是不松口。这场拉锯战持续了一年多,直到欧洲“海豹胎”事件全面爆发。这时候,所有人才恍然大悟:是这个“不知变通”的女博士,凭一己之力,把这场灾难挡在了美国国门之外。1962年,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亲自为她颁发了“杰出联邦公民总统奖”。 “反应停事件”给全世界敲响了警钟。从那以后,各国的药品审批制度都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革。任何一种新药,特别是给孕妇吃的药,都必须经过极其严格、漫长的临床试验, 这条用无数畸形婴儿的血泪换来的教训,至今仍是全球药品监管的铁律。 几十年后,科学家们发现,那个曾经的“恶魔”沙利度胺,在治疗麻风病和某些癌症方面,竟然有奇效。它能够抑制病态的血管生成,正好克制了这些疾病。于是,在严格的监管下,“反应停”摇身一变,又成了拯救生命的“天使”。
1960年前后,欧洲陆续出现了12000名畸形儿童,其中4000名不到一岁就夭折
历史脑洞
2025-09-14 11:29:59
0
阅读: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