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偷袭荆州就是想让关羽死,无论如何他们也不会让关羽活着回成都的! “关二爷败走麦城,头颅被送到曹操案前——东吴为何非要赶尽杀绝?”最近刷到个三国话题,评论区吵成一片。有人说“吕蒙阴毒”,有人骂“孙权背刺”,更有历史爱好者翻出《三国志》拍桌:“换你是孙权,能留关羽活路?” 这事儿真有那么复杂?今天咱们用五个扎心细节,聊聊为啥说——东吴偷袭荆州,从动手那天起,就没打算让关羽活着回成都。 一、荆州是东吴的“命门”:关羽站着,东吴就睡不着觉 您可能听过“长江天险”,但对东吴来说,这“天险”有个致命缺口——荆州。 荆州在哪?大概今湖北湖南一带,长江从这儿拐弯,顺流直下就能冲到东吴老巢建业(南京)。当年周瑜拼了命打南郡,吕蒙偷袭关羽夺荆州,图的都是这“长江防线”的完整性。 《三国志·吕蒙传》里记了句大实话:“羽讨樊而多留备兵,必恐蒙图其后故也。”意思是关羽北伐襄樊时,在后方留了不少兵,吕蒙早看出来——这老兄要是打下襄樊,回头肯定要收拾东吴! 举个具体例子:关羽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那会儿,曹操都快迁都避祸了。可孙权一点不慌,反而偷偷给曹操递小纸条:“咱俩联手收拾关羽,荆州我只要南郡。”为啥?因为他算明白了:关羽要是成了气候,蜀汉能顺江而下,比曹操从北边打过来还吓人。 二、后方集体“塌房”:三个熟人亲手拆了关羽的台 关羽败得这么快,除了东吴算计,内部瓦解才是致命伤。 第一个是糜芳,刘备的小舅子,守南郡。关羽北伐前明明白白警告他:“我不在,粮草补给要是出问题,回来跟你算账!”结果糜芳怕担责,直接开城投降。 第二个是士仁,守公安。吕蒙派人劝降时,他还嘴硬:“我跟关羽有交情,不能降!”可转头听说糜芳都降了,立马“城门钥匙双手奉上”——他怕自己晚降一步,被关羽追究,更怕吕蒙翻脸无情。 第三个更扎心:潘浚,刘备任命的荆州治中(相当于秘书长)。关羽平时瞧不上他,说话总带刺:“你这文书写得磨磨唧唧,能干事吗?”结果吕蒙一到,潘浚当场跪降,后来还帮东吴安抚百姓。 《三国志》里写关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翻译过来就是:对士兵好,但对读书人和官员爱摆架子。您说这几个管钱管粮管情报的关键人,被他得罪透了,真到生死关头,能指望他们拼命? 三、关羽的“性格雷区”:他把所有人都推到了对立面 关羽的傲,史书里写得明明白白,也坑了自己。 第一桩:拒婚孙权。孙权想把闺女嫁给关羽儿子,关羽直接甩脸子:“虎女焉能配犬子!”您说这是拒绝联姻吗?简直是扇孙权脸。后来吕蒙偷袭,孙权一点心理负担都没有——“你都看不起我,我凭啥跟你讲道义?” 第二桩:骂走自己人。有个叫廖立的,本来是刘备手下的重要文臣,因为犯错被贬到公安。关羽北伐时,廖立听说后方不稳,直接跑了。他后来跟诸葛亮吐槽:“关羽刚愎自用,我在这儿没前途!” 第三桩:轻视后勤。关羽北伐时,把荆州大部分兵力调去前线,只留老弱守城。《三国志》说他“恃其刚勇,不虞后患”——这不是军事失误,是根本没把吕蒙的威胁当回事。 举个细节:关羽出发前,有个幕僚提醒他“南郡兵力太少,得防着东吴”。结果关羽拍桌子:“我有十万精兵,怕他个鸟!”后来呢?十万精兵被徐晃挡在襄樊,后方一丢,全成了瓮中之鳖。 四、必杀关羽?三个理由,东吴没得选 回到最初的问题:东吴是不是非杀关羽不可? 答案很现实:必须杀。 第一,留着关羽,刘备会疯。关羽是刘备的“左膀右臂”,要是活着回成都,刘备倾全国之力复仇是肯定的。东吴刚占荆州,人心不稳,根本扛不住两线作战。 第二,曹操也不答应。曹操当时给曹仁下命令:“别追关羽,让他跑!”为啥?他想借孙权的手除掉关羽,让吴蜀彻底闹掰,自己坐收渔利。 第三,东吴自己的算盘。孙权拿下荆州后,需要的是听话的官员,不是关羽这种“刺头”。关羽要是回去,保不齐联合旧部搞事情——留着他,等于在自己身边埋雷。 英雄的末路,藏着最真实的历史逻辑 关羽之死,常被骂作“东吴背信弃义”。可抛开《三国演义》的滤镜,我们会发现:这不是简单的“谁坏谁好”,而是三个势力在生存压力下的必然选择。 关羽是英雄,他的忠义、武勇至今让人敬佩;但他也是凡人,骄傲、轻信、不懂权谋的性格,最终让他走向末路。东吴的选择或许不够“仗义”,但从国家存亡的角度看,却是最理性的决策。 最后问大家一句:如果是你站在孙权的角度,会选择杀关羽吗? #三国演义# #刘备# #孙权# #关羽# #诸葛亮# #吕蒙# #陆逊# #关羽襄樊之战#
东吴偷袭荆州就是想让关羽死,无论如何他们也不会让关羽活着回成都的! “关二爷败走
五代十国志
2025-09-13 20:03:1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