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大将军费祎在岁首大会上,被魏国降将郭循拔刀刺入胸膛。费祎被杀后,朝堂矛头指向姜维,然而幕后黑手恐怕另有其人。 蜀汉延熙十六年(253年)正月初一,汉中都督府内正举行岁首大会。大将军费祎与众将欢聚宴饮,席间觥筹交错,气氛热烈。谁也没有注意到,坐在费祎身旁的左将军郭循眼神闪烁,袖中暗藏利刃。就在众人举杯相贺之际,郭循突然暴起,拔出短刀直刺费祎胸膛。鲜血溅洒在佳节宴席之上,大将军当场殒命。 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震惊朝野。费祎作为诸葛亮临终推荐的接班人,主政十余年来推行休养生息之策,深得民心。他的遇刺不仅让蜀汉失去了一位稳健的执政者,更在朝中引发了剧烈的政治地震。由于费祎生前多次反对姜维北伐,遇刺后朝中立即出现指责姜维的声浪。特别是一些益州本土官员,直言姜维"好战无功",暗示其为扫除政敌而行此极端之事。 然而细究史料,此事疑点颇多。郭循原是魏国中郎将,四年前投降蜀汉后颇受优待,费祎更是对其信任有加。若说姜维指使,实在难以解释一个魏国降将为何要冒险为姜维行事。更值得注意的是,郭循行刺后被当场诛杀,许多线索随之断绝。据《三国志》记载,后来姜维北伐时,魏国曾公开表彰郭循为"刺费祎之义士",这不禁让人怀疑幕后黑手或许来自曹魏。 深层次来看,费祎之死折射出蜀汉政权长期存在的内部矛盾。以诸葛亮继承者自居的荆州集团与益州本土势力之间的裂痕日益加深。费祎作为双方都能接受的人物,他的突然离世使这种平衡被打破。此后姜维虽继任大将军,但再难获得如费祎那般的广泛支持。北伐事业也因此受阻——就在遇刺事件发生后不久,姜维策划的北伐计划就因朝中反对而推迟了整整两年。 值得注意的是刘禅的态度。后主虽然表面上追谥费祎为"敬侯",却并未深究刺杀案的真相。有学者推测,这可能与费祎权力过大有关。作为丞相蒋琬的继任者,费祎集大将军、录尚书事于一身,确实权倾朝野。刘禅或许借此机会重新平衡朝局,这从后来他同时重用董允、姜维等不同派系人物可见一斑。 每当后人读史至此,都不免扼腕叹息:若费祎不死,蜀汉的命运是否会有所不同?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随着一千多年前那个元旦的刀光血影,永远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的一个遗憾。#蜀汉之灭# #蜀汉人物# #蜀汉继承人#
254年,姜维北伐,年过60的蜀将张嶷遭遇魏国大将徐质。张嶷奋勇厮杀,仍寡不敌众
【48评论】【2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