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下添绿”:光伏阵列里的草原复活记

金台资讯 2025-09-12 18:01:23

在包头市达茂旗广袤的草原上,一场关于绿色发展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全国首个荒漠草原“草光互补”试点项目,正以其独特的发展模式,为这片草原带来新的生机与希望。

“草光互补”,即“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是一种集生态修复、光伏发电和现代化牧场建设于一体的综合发展模式。这一创新模式,将光伏发电与草原生态修复有机结合,走出了一条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深度融合的共赢之路。

项目现场。达茂旗委宣传部供图

走进达茂旗“草光互补”项目——达茂旗通威35万千瓦市场化并网项目现场,项目建设已基本完成,工人们正有序地进行最后的收尾工作。这片曾经退化的荒漠草原,如今正在绘就一幅绿色发展的崭新画卷。项目副经理石建彤告诉笔者:“达茂旗通威35万千瓦市场化并网项目由光伏和风电两部分组成。光伏区域项目自3月18日开工,目前已全部完成建设,正重点推进生态修复,接下来将进入设备调试与并网阶段。风电部分基础浇筑已完成,即将吊装塔筒。全线工程预计9月30日竣工。”据了解,项目投产后,年利用小时数预计可达1700小时,年发电量约8500万度,相当于节约标准煤约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9万吨,显著提升“碳减排”效益。

随着主体工程收官,生态修复的动人图景也在光伏阵列之间徐徐展开。人工种草的工人们手持工具穿梭其间,熟练地将草籽撒入大地。值得欣喜的是,部分试验区块已萌发出嫩绿草芽,与湛蓝光伏板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科技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和谐画卷。不同于传统光伏项目,该项目从规划之初便将生态修复置于核心位置,达茂旗林草局资源保护中心主任周慧介绍道:“我们安装的光伏板离地高度为1.5米,明显高于普通光伏项目常用的0.8米至1米的高度。这一设计旨在为板下种植牧草和发展养殖提供充足空间,便于后期生态修复与农牧活动的实施。目前我们共划分了14个地块,将分别采用不同的生态修复模式,通过系统监测与数据分析,科学评估不同模式的修复效果,最终筛选出最适合本地荒漠草原生态恢复的修复方式。”

“草光互补”的价值远不止于生态修复。在项目带动下,一条集生态修复、绿电生产、牧草种植、生态养殖和农牧民增收于一体的闭环产业链正在快速形成。在这一链条中,光伏发电在提供可持续绿色电力的同时,也为草原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开辟了新路径。板下种植优质牧草,既有效实现防风固沙、改善生态,又推动形成了生态治理与草畜产业深度融合的新型循环农业体系。同时,项目运营、牧草管护和牲畜饲养等环节持续为当地农牧民提供就业机会,有效拓宽了增收渠道,形成绿电输出与绿色产业融合并进的发展格局。这一模式整合了生态修复、光伏发电和现代牧场建设,通过多元化产业机制和企牧合作模式,在保障牧民收益的同时促进多业态协同发展,为荒漠草原系统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径。

未来,随着项目全面投产和生态效益持续释放,这里将不仅是绿色电力的生产基地,更成为生物多样性恢复、农牧民增收与区域低碳发展相融合的创新标杆,也为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碳中和目标贡献了“达茂智慧”与“草原力量”。(肖旭婕)

0 阅读:185
金台资讯

金台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