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一位中国留学生在英国某地区的公墓中发现了5块中国100多年前的墓碑,

如梦菲记 2025-09-12 17:40:31

2016年,一位中国留学生在英国某地区的公墓中发现了5块中国100多年前的墓碑,周围杂草丛生,有3块墓碑已经倒塌,而上面雕刻的文字,让留学生肃然起敬,随后,他做了一件让所有中国人点赞的大事。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16年的一个春日午后,英国纽卡斯尔的圣约翰墓园里格外寂静,一个来这里散步的中国留学生走进了一片荒草密布的角落。   眼前几块墓碑显得格格不入,有的已经倒塌,有的摇摇欲坠,石碑上爬满青苔,字迹几乎被遮住,他俯下身,伸手拂去泥土和杂草,眼睛突然定住了。   上面刻着的竟然是汉字,那些生涩的笔画在异国墓园中显得格外醒目,陌生的空间里突然出现熟悉的名字,让他瞬间心头一紧,一种说不清的敬意涌上心头。   他仔细辨认出五个名字:陈受富、顾世忠、袁培福、连金源、陈成魁,五位中国人的名字孤零零刻在异国的石碑上,碑身朝向东方。   那一刻,他不禁开始思考,他们是谁,为何会埋葬在这片距离家乡万里的土地上,追溯这段被遗忘的往事,要回到一个多世纪前。   十九世纪后期,清政府为了增强海防,掀起了洋务运动,决定花重金从英国购买最先进的军舰,彼时的北洋水师刚刚组建不久,官兵们怀着憧憬踏上了远航的道路。   1881年,丁汝昌率领第一批接舰水兵跨越大洋,他们要到纽卡斯尔接收舰艇,对于这些年轻人来说,英国的工业城市带来新鲜感,但陌生的气候和饮食很快让他们病倒。   那一年,两位年轻的水兵在异乡离世,他们的同伴凑钱买下墓地,为他们举行了一场传统葬礼。   六年后,第二批接舰团再次来到纽卡斯尔,又有三位水兵因病不治,与前人并肩长眠,他们都没能等到回国的那一天,只留下姓名与家乡刻在墓碑上。   当时的英国人第一次见到中国式的葬礼,纸钱、祭品、哭声,和他们熟悉的基督教仪式完全不同,这场仪式在当地引起过不小的震动,可随着岁月流转,一切逐渐沉寂。   北洋水师最终在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清廷走向衰败,1911年,清廷海军大臣程璧光曾专程来此祭拜,之后便再也无人提起。   荒草年复一年覆盖墓碑,风雨侵蚀了石刻,五位年轻水兵就这样在异国的泥土里被遗忘。   百余年后,这个偶然走进墓园的中国留学生无意间成了历史的见证者,他没有把这次发现当成小事,而是立刻联系了中国驻英使馆。   随着消息传开,学者们查找档案,爱好者们在论坛上讨论,媒体纷纷关注,人们才重新意识到,这几块看似普通的石碑背后,藏着近代中国一段心酸而沉重的历史。   留学生的举动点燃了尘封已久的记忆,也让更多人开始思考,那些远赴异乡的年轻人究竟为谁而战。   很快,中方启动了修缮工作,2017年,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发起了海外募捐项目,筹集资金对墓碑进行全面修复,2019年,修缮完成,墓碑重新立起,字迹清晰可见,依旧面朝东方。   英国政府也将这片墓地列为一级历史遗迹,确保永久保护,自此,这块不足二十平方米的土地,成了中国在海外的一处特殊纪念地。   修缮后的墓园庄重而肃穆,每逢清明或重要纪念日,总有人前来献花,鲜花旁,有时还会摆着中国航母的照片,人们用这样的方式告诉五位百年前的水兵,如今的中国海军早已不再仰赖他国。   那艘名叫山东的国产航母驰骋大洋时,很多人把它的照片带到墓前,这不仅是寄托哀思,更是对他们最好的告慰。   这五位水兵的故事令人动容,他们不是历史书上赫赫有名的将领,却在近代海军的起点留下了自己的生命。   他们走的时候,中国还在为一支像样的舰队努力筹备;他们长眠百年之后,祖国已经能够自主建造航母,海军实力足以守护辽阔的海疆,历史给了他们未竟的遗憾,也见证了后人的坚守与奋进。   墓碑的修缮不仅仅是一项文化保护工程,更是一种跨越百年的精神回应,从最初的被遗忘,到如今的庄重守护,它们见证了中国从积贫积弱到逐渐强盛的过程。   它们提醒人们,技术可以买来,国力必须自立,民族的未来只能靠自己去争取,今天,纽卡斯尔的圣约翰墓园里,五块墓碑静静矗立。   阳光下,它们不再孤单,每一次有人驻足,每一次花束与照片摆上碑前,都在告诉世人,百年前客死他乡的中国水兵没有被遗忘。   那个2016年春日里的偶然举动,让沉睡的忠魂重新回到民族记忆之中,对这些年轻的生命而言,最大的安慰莫过于看到他们未竟的梦想,如今已经在故土的海疆上开花结果。   信源:澎湃新闻——北洋水师的英国墓地背后——中国海军与纽卡斯尔的殊缘

0 阅读:53

猜你喜欢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