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诃夫为平凡人画像的圣手
若翠读文学
2025-09-12 15:02:44
身边写作大赛 我在生活现场写作 文学节
《契诃夫小说全集(第六本)》全书收录的都是写于1887年的短篇,能感受到他写作风格的转变,从早期的幽默讽刺变得沉郁,更注重对现实和人性的深层挖掘,文字凝练却张力十足。
书中比喻太绝了,让人眼前一亮又一亮的,契诃夫是怎么产生这样的联想?如《怪谁?》把叔叔比作风干且撑着木棍的熏鲑鱼,新奇勾勒出其枯瘦又刻板的模样;《磨坊外》用“像鸡眼那么硬”形容磨坊主人身体,独特传递出他的顽固。还有文中将挽人胳膊的感受比成钩子挂皮大衣,生动又带自嘲幽默。
《风滚草》是典型代表。主人公瓦西里像被风裹挟的枯草,在异乡辗转,既无法融入城市,又回不去故土。契诃夫没刻意渲染他的苦难,只写他找工作的碰壁、对陌生人的短暂依赖,最后在雪夜独自前行。这种“无结局”的叙事,恰恰戳中了人在时代里的漂泊感——没有激烈的悲剧,却有挥之不去的茫然。主人公总给我一种努力,但用力过猛,用错地方的感觉,生活中太多这样的人,很努力很拼搏,但依旧无法达到自己的预期。
《幸福》则更直击精神荒芜。一对农夫妻子以为“幸福”是丈夫的甜言蜜语,丈夫却只懂沉默劳作。当妻子追问“幸福在哪”,丈夫茫然以对。契诃夫没批判谁,只是平静展现底层人对精神需求的漠视:他们活着,却从未真正触碰过“幸福”的本质。有时幸福就在眼前,却总以为幸福在远方。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