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8年,缠绵病榻的朱元璋自知时日无多,早早定下了“宫殉令”,谁知,小女儿宝庆公主只说了一句话,就替自己的母后拿到了免死金牌。 1398年的南京皇宫,那气氛,叫一个压抑。朱元璋已经七十一岁,身体被病痛掏空,躺在龙床上,连呼吸都带着“呼哧呼哧”的破风箱声。宫里的人走路都踮着脚尖,生怕一点动静就惊了驾。 就在这当口,一个不起眼的张美人,抱着她三岁的女儿宝庆公主,轻手轻脚地走了进来。张美人在宫里没什么地位,要不是生了这个老来女,估计连见皇帝面的机会都少。小宝庆当时还不记事,只知道父皇病了,看着朱元璋蜡黄的脸,她一点也不怕,反而奶声奶气地问:“父皇,你好些了吗?” 朱元璋当时已经时日无多,看着眼前这个粉雕玉琢的小女儿,心里估计也是五味杂陈。他强撑着精神,挤出一个比哭还难看的笑,反问了一句要命的话:“我这病,还能好吗?” 这话一出,旁边的张美人魂都快吓飞了!这怎么答?说能好,万一皇帝没几天就走了,就是欺君之罪;说不能好,那更是咒皇帝死,全家都得跟着完蛋。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宝庆公主歪着小脑袋,用她那天真无邪的逻辑给出了答案:“父皇睡一觉就好啦!” 她一边说,一边还比划着:“我上次生病,母妃也给我喝苦苦的药,睡醒了就能下地跑了!” 他愣住了,浑浊的老眼里竟然泛起了泪光。他笑了,是那种发自肺腑的笑,笑着笑着又剧烈地咳嗽起来。他摆摆手,用尽最后的力气下了一道旨意:张美人免殉,让她好生抚养公主。 就这么一句话,张美人从鬼门关被拉了回来。她抱着女儿,跪在地上磕头如捣蒜,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这块“免死金牌”,不是靠谁求情得来的,而是一个三岁孩子无心的一句童言换来的。 朱元璋的“仁慈”,说白了就是“偏心”。他心疼自己的小女儿,所以放过了她的母亲。可其他四十多个被勒令殉葬的妃嫔呢?她们的家人就不心疼吗?这事儿要是放现在,网上估计得吵翻天。规矩的口子一旦为私情撕开,那它本身就成了个笑话。但没办法,在那个年代,皇权就是最大的道理。 朱元璋死后,朱允炆继位。这位建文帝对他这个小姑姑倒是真心疼爱,有什么好东西都紧着她。可惜好景不长,他四叔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发动了“靖难之役”,南京城破,皇宫换了主人。 按理说,前朝的公主,在新皇帝眼里通常都是个尴尬的存在。可朱棣对这个小妹妹,却好得有些出奇。他不仅没为难宝庆公主,反而把她接到宫里,当亲闺女一样养着,吃的穿的用的,全是最好的。这份恩宠,甚至超过了他自己的女儿。 为什么?因为朱棣需要一个“政治样板”。他的皇位来得名不正言不顺,天下人都在看他怎么对待朱家的骨血。善待宝庆公主,就是向天下宣告:我朱棣不是个冷血的篡位者,我也是重情重义的朱家人。宝庆公主的天真烂漫,成了他稳固人心、粉饰太平最好用的工具。 所以,当宝庆公主十九岁时,朱棣为她举办了一场极其奢华的婚礼,嫁给了千户赵辉。排场大到什么地步?连当时的太子朱高炽(后来的明仁宗)都亲自送嫁。这份荣耀,在大明朝的公主里,是独一份的。 从朱元璋、朱允炆,到朱棣、朱高炽、朱瞻基,宝庆公主可以说是历经五朝,辈分极高,每个皇帝都对她礼遇有加,堪称“五代团宠”。听起来,这简直是拿了“天选之女”的剧本,人生应该幸福得冒泡吧? 现实恰恰相反。 她的丈夫赵辉,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婚后不久,本性就暴露了,整日花天酒地,甚至在外面养了一大堆小妾。宝庆公主从小在深宫长大,单纯善良,哪里是这种浪荡子的对手。她劝过,也闹过,但赵辉根本不当回事。 更悲哀的是,明朝为了防止外戚干政,对驸马的管束极其严格,但对公主的保护却几乎为零。公主嫁了人,就得从一而终,别说和离,就算丈夫犯了滔天大罪,公主也得跟着受牵连。宝庆空有公主之名,却无半点权力去约束自己的丈夫。她的生活,从一场盛大的婚礼开始,迅速滑向一个华丽的牢笼。 长期的心情郁结,让她的身体迅速垮掉。公元1433年,年仅三十九岁的宝庆公主,在无尽的委屈和孤独中走完了她的一生。她死后,皇帝朱瞻基下令厚葬,给了她作为公主最后的体面。 讽刺的是,那个让她痛苦一生的丈夫赵辉,却活得有滋有味,妻妾成群,一直活到八十多岁。 回头看,宝庆公主的一生真是让人唏嘘。她用一句话救了母亲的命,自己也被几代帝王捧在手心,可这些“皇恩浩荡”,没能给她一个忠诚的丈夫,也没能给她一个幸福的家庭。 说到底,在那个冰冷的权力体系里,所谓的“亲情”和“恩宠”,很多时候都只是一种工具。朱元璋的“心软”,是一时兴起;朱棣的“厚待”,是政治作秀。宝庆公主就像一颗被精心包裹的棋子,所有人都夸她光鲜亮丽,却没人问她是否愿意被摆在那个位置上。
1398年,缠绵病榻的朱元璋自知时日无多,早早定下了“宫殉令”,谁知,小女儿宝庆
趣史小研究
2025-09-12 14:35:10
0
阅读: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