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志愿军91团被美军包围,在制定突围方案时,团长建议向南突围,众人一愣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9-10 19:41:02

1951年,志愿军91团被美军包围,在制定突围方案时,团长建议向南突围,众人一愣:“团长,敌人都在南边,向南突围不是自寻死路吗?”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1年5月29日清晨,朝鲜半岛的山谷间浮起淡淡晨雾,一支形貌奇特的队伍出现在文登里,战士们脚上裹着锅灰掩盖的新鞋,身穿不合身的韩军制服,腰间挂着饭团,行军队形却整齐得像一把刀,他们的脸上写满了疲惫,眼中却透着光,这一支队伍,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2军31师91团。   十天前,李长林带领91团穿插至敌后,位置已经深入南方一百多公里,他没有等来原定的支援,却等来了全军北撤的命令,更糟的是,电台在前几天一次空袭中被炸毁,联络中断,部队变成了孤军,周围三万敌军正在合围,空中有侦察机低空盘旋,地面坦克封锁道路,91团仿佛被钉死在敌人后方。   李长林翻看地图时,注意到东南方向似乎是敌军防守最松懈的区域,那里是韩军首都师的防区,按理说敌人最不担心会被突破,所以警戒薄弱,这支以速度和纪律著称的部队,在此前连续急行军三百公里,已经与兄弟部队拉开了近百公里的距离,在这种局势下,向北突围无异于撞墙,而向东南突围,或许是一线生机。   他决定赌一次,带全团穿过敌军腹地,然后再从东南方向折返北上,与主力会合。   为了让计划更加可行,李长林下令部队更换此前缴获的韩军制服,锅灰被用来伪装鞋子的颜色,37名懂朝鲜语的士兵被分配到各个排担任“语言指导”,炊事班连夜蒸了上千个韩式饭团,每人揣两个在怀里,作为路上通过敌人关卡时的“道具”。   一切准备就绪,这支“韩军运输队”悄无声息地离开藏身地,在夜色中启程,前方等待他们的,是敌人眼中的“安全地带”,也是生与死的边缘。   第一天,他们顺利通过了几个韩军哨卡,韩军士兵看到这支装备齐整、步调一致的“自己人”,根本没有起疑心,饭团的香气甚至让哨兵都流口水,行至洪川江桥附近,气氛一度紧张,守桥部队要求核查口令,战士们靠着事先学会的方言和自信的态度骗过了检查,桥下藏着炸药,幸亏工兵排提前发现并剪断了引线,队伍刚过桥,爆炸就在背后响起。   再往前行,最危险的考验出现在汉江渡口,对岸的韩军哨兵开始察觉不对劲,准备鸣枪警示,几名战士瞬间冲上去,将哨兵制服,没有打出一枪,部队迅速渡江,刚刚上岸,美军侦察机从头顶掠过,战士们躲进芦苇荡,趴在泥水里一动不动,连伤员都咬着牙不敢出声,飞机盘旋几圈后离去,队伍再次集结出发。   进入雪岳山区域,恶劣的自然环境成了新的敌人,天气突然转寒,山风刺骨,有战士脚趾冻得发黑,卫生员削竹子做夹板固定伤肢,炊事班在山间挖野菜熬汤,此时食物已经所剩无几,许多战士靠嚼生米、喝雪水维持体力,李长林把自己的马让给重伤员,自己拄着树枝走在队伍最前面。   第六天,浓雾弥漫,二营在山腰误入一处韩军临时驻地,爆发短暂交火,枪声引来美军装甲车,局势紧急,李长林调集一个18人的狙击小组负责拖住敌军,为主力渡江争取时间,这18人死死守住阵地,等主力全部撤离后才撤回,一个不少。   雪岳山翻越那天,许多战士已经到了极限,有人走到一半突然昏倒,有人咬紧牙关扶起战友继续前行,山路崎岖,脚下全是湿滑的石头和泥泞,队伍中已经有不少人跛着脚,仍坚持不掉队。   终于,在第九天清晨,远处传来接应信号,91团抵达文登里,主力部队早已在此布防,他们的出现让所有人震惊,这支队伍穿着拼凑的旧军服,有的鞋带是电话线绑的,有的头盔上还有锅灰痕迹,可当他们列队整齐报数时,声音洪亮,动作一致。   原本出发时1100人,归来时不仅全员到齐,还带回6名俘虏,这些韩军士兵在途中主动投降,因为他们亲眼看见这些中国战士宁愿啃树皮也不抢百姓一粒粮食,他们说,愿意跟随这样有纪律的军队。   消息传回总部后,彭德怀亲自批示嘉奖,李长林被破格提拔为副师长,91团获得“英雄红军团”的荣誉称号,这次突围被军事学院列为教学范例,甚至在几十年后仍有学员在沙盘上推演那条“东南折线”。   这场突围没有惊天动地的口号,没有戏剧化的桥段,只有一群明知生死未卜却依旧坚定前行的战士,他们靠着冷静判断、严格纪律和顽强意志,从敌人包围圈里走出一条生路。   多年后,有人问李长林那段经历最难忘的是什么,他没有提战斗,也没有说荣誉,他只说,山里太冷,那几天冻得人骨头都疼,可就是在那样的寒冷中,他最记得的,是饭团的热气和战士们沉默中坚定的步伐。   信息来源:(抗美援朝战争史)  

0 阅读:1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