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画家陈逸飞突然走了,才59岁,他的妻子宋美英那时候才30岁,发现陈逸飞留下的保险单受益人竟然是前妻张芷,金额高达2000万,这事儿让宋美英直接傻眼了,怎么会这样呢?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05年,上海的画室里灯光依旧温暖,陈逸飞正在筹划新的作品,谁也没有料到,这位曾以《双桥》《山地风》赢得国际声誉的艺术家,生命会在59岁戛然而止,突如其来的离世,让他的家庭陷入巨大的震荡。 年仅30岁的妻子宋美英在整理遗物时,发现一份高达2000万美元的保险单,她原以为这将是保障未来生活的重要凭依,然而受益人一栏赫然写着的,却是前妻张芷的名字,这一瞬间,心中的支撑全面坍塌。 陈逸飞的两段婚姻像是他人生中两幅对照鲜明的画作,第一任妻子张芷,是他青年时期的伴侣,上世纪七十年代,上海的艺术氛围方兴未艾,两人因绘画相识相知,张芷不仅在学业上陪伴他,还在最关键的时刻用全部积蓄支持他远赴美国深造。 那时他口袋里只有几十美元,却怀揣改变命运的梦想,纽约的日子艰苦异常,白天打零工、夜晚作画,张芷在国内独自撑起家庭。 随着事业渐有起色,夫妻之间的距离也被拉长。流言、猜疑与争执逐渐侵蚀了这段关系,最终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两人走向离婚,协议中规定陈逸飞要支付赡养费,但这份承诺在他奔波的生活里并未真正兑现。 在美国逐渐成名后,陈逸飞事业拓展到影视、时尚与商业,成为艺术与商业结合的标志人物,九十年代中期,他在一次活动上遇见了年轻的模特宋美英,对方比他小近三十岁,却有着对艺术的热情和敏锐,他被这种年轻的气息打动。 四年后,他们结为夫妻,并育有一子陈天,外界看上去,这段婚姻光鲜亮丽,宋美英不仅陪伴他出席各种场合,还帮助打理公司事务。 而在繁忙的事业和短暂的家庭相处之间,裂缝悄然滋生,直到遗物中的保险单出现,宋美英才意识到,自己始终无法替代那份旧情在他心底留下的烙印。 法律层面的现实更让人无力,保险合同中受益人一旦确定,除非被正式变更,否则在法律上具有排他效力,陈逸飞虽与张芷早已离婚,但因从未修改过受益人设定,这份保单在法律上依然属于张芷。 更复杂的是,当年离婚时未兑现的赡养费,也成为遗产中必须优先扣除的债务,这让宋美英既感到心寒,也在经济上陷入被动。 矛盾很快走向公开化,张芷以受益人与债权人双重身份提出主张,长子陈凛也站在母亲一边,他在华尔街工作,有稳定的经济地位,但同时要求继承父亲的一半遗产。 宋美英则坚持,应先将夫妻共同财产划归己方,再与两个儿子分配剩余部分,这场纠纷一度从上海延伸至纽约,跨国官司耗时漫长,媒体和公众的关注让事件更为喧嚣。 争论中出现一个无法忽视的变量——税务,陈凛因持有美国国籍,一旦继承遗产,需缴纳高达近半比例的遗产税,庞大的税负使得继续僵持毫无意义。各方不得不放下情绪,转向精算式的妥协。 经过律师的斡旋,最终达成庭外和解,宋美英母子获得大部分房产与股份,陈凛分得较小比例,而张芷在获得一笔补偿后放弃对保险金的进一步争夺。 表面看似各有所得,实则心中各怀失落,宋美英无法释怀二十年的陪伴为何敌不过一纸保单,张芷从未解释自己是否真正需要这笔巨款,陈凛在舆论中被贴上“冷血”的标签,直到葬礼上痛哭的场景流出,人们才意识到,他同样失去了父亲。 事件过去多年,留下的并非清晰的胜负,而是一地复杂的人心,宋美英后来带着幼子赴美,偶尔以展览延续陈逸飞未竟的事业,张芷则逐渐淡出视野,陈凛继续在金融圈耕耘,这场争产之争提醒世人,财富并非万能,它考验的是最脆弱的人性。 陈逸飞毕生追求极致的美,用画笔记录江南水乡与女性的柔美形象,他的艺术价值被载入史册,但家庭纠纷的阴影也伴随在侧,正如有律师所言,富人常以为钱能解决一切,然而当生命谢幕,最难清算的往往不是资产,而是感情与责任。 一纸保单,揭开了这位艺术家心底未解的结,它让人们记住的不仅是画布上的光影流转,也有家庭里未竟的算账与未尽的遗憾。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荆楚网《陈逸飞遗产悬而未决 遗孀宋美英痛哭不公(图)》
2005年,画家陈逸飞突然走了,才59岁,他的妻子宋美英那时候才30岁,发现陈逸
历史趣闻星
2025-09-09 00:34:05
0
阅读: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