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欧盟终于要开始感受到来自中国的压力了?9月5日,中国商务部发出公告,认定欧盟进口猪肉及猪副产品存在倾销,将需要交保证金。 今年9月我国商务部发布的一则公告在中欧贸易领域引起了讨论。 公告指出经过一年多的调查,认定欧盟进口的猪肉及相关产品存在低价销售行为,将对其征收不同比例的保证金。 配合调查的企业保证金比例在十几个百分点到三十几个百分点之间,未配合调查的企业则要面临超过六成的比例。 这个看似常规的贸易措施背后,其实牵扯着中欧农业竞争力的深层博弈。 国内猪肉市场其实一直都有困境,现在市场供应始终处于高位,能繁母猪存栏量持续超出正常需求,大型猪企的出栏计划不断增加,加上部分地区出现的猪病风险,养殖户们不得不加快出栏节奏。 但猪肉在消费端的增长却显得不温不火,夏季本就是猪肉消费的传统淡季,高温天气下人们对肉类的需求更显平淡,屠宰企业开工率不足,整个市场陷入低迷。 但比短期供需失衡更值得关注的是产业转型带来的成本压力。 就在国内产业艰难调整的同时,大量欧盟猪肉及副产品的涌入让局面更加复杂。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猪肉消费国,一直是欧盟重要的出口市场,出口量占我国同类产品总进口量的一半以上。 在欧盟农业补贴中高达82%流向了畜牧业,其中相当一部分用于支持猪肉生产和饲料种植。 这种巨额补贴使得欧盟猪肉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进入国际市场,形成了显著的价格竞争力。 而且欧盟出口到我国的很多是在当地需求有限的副产品,这些产品通过低价进入中国市场,既消化了欧盟的养殖副产品,又通过规模化效应降低了主产品的成本,还对我国同类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造成了明显冲击。 商务部启动的反倾销调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这一措施对欧盟猪肉产业来说,失去价格优势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西班牙、荷兰、丹麦等主要出口国长期依赖我国市场消化副产品,这些产品在欧洲本土需求有限,一旦出口受阻,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替代市场。 这次反倾销措施不仅是对当下市场失衡的应对,更是对国际贸易中不公平竞争的回应。 欧盟巨额的农业补贴不仅扭曲了猪肉贸易的正常秩序,也与全球推动绿色农业转型的趋势存在矛盾。 对于国内养殖户来说,这一措施带来的不仅是短期的市场稳定,更是产业升级的信心。 在全球贸易格局不断调整的今天,这样的贸易摩擦或许难以完全避免,但重要的是遵循规则、保持理性,通过对话找到利益平衡点。 中国市场的开放不会改变,但开放的前提是公平竞争;欧盟的农业优势值得尊重,但优势的形成不应依赖扭曲市场的补贴政策。 这次猪肉贸易的风波,最终可能成为推动中欧在农业贸易领域建立更合理秩序的契机,而这对双方产业的健康发展,都将是更深远的利好。 人民日报2025-09-05——商务部:初步认定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相关猪肉及猪副产品存在倾销
【美国商务部长:印度不想开放市场退出金砖国家】华盛顿时间2025年9月5日,美
【3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