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鸠山由纪夫返回日本,说了这样一段感人的话! 这场大会规格极高,座上宾不乏

历史透视眼 2025-09-06 02:54:27

9月4日鸠山由纪夫返回日本,说了这样一段感人的话! 这场大会规格极高,座上宾不乏外国政要。鸠山在现场没讲话,位置安排得靠前。 回国后,日本媒体拍到他在机场接受采访。那一段视频,国内不少媒体同步转发,标题都差不多:“怀着反省与谢罪的心情回到日本”。 他说:“过去日本发动侵略战争,夺去了很多人的生命。” 还说:“作为一个日本人,我怀着反省和谢罪的心情,参加了纪念大会。” 不少人听完沉默了。 机场采访中,鸠山还专门提到了大会上习近平的发言。 他注意到,中方把“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与“一般日本民众”做了明确区分。 他特别提到这点,强调“罪恶的是军国主义者,不是一般民众”。 有人说他“又去道歉了”。也有人讽刺他“比中国人还中国人”。 这不是第一次了。 早在2013年,他就去过南京,鞠过躬。 不是敷衍站着低头那种,而是身体倾斜,动作完整。站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前,他低头十几秒钟。 那一次,就已经在日本国内引发舆论风波。 到了2015年,他又跑去了韩国首尔,在西大门刑务所历史馆门口下跪。 他知道,姿态有时候比语言更直接。 这回去北京,是延续以往的态度,也是一次表态。他没求表扬,也没怕被骂。 回国后接受采访时,他说得很平静。他没有控诉谁,也没有解释太多。只是说:“必须正视历史,反省过去,才能赢得信任。” 这句话,用词不复杂,在日本国内,说出来的人不多。 事实上,很多日本政界人物,不是不知道这段历史怎么回事,只是有些人不愿承认,有些人不敢说出口。 鸠山不是第一次站出来,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他已经不担任首相很多年了,行动更自由,也更有胆量。 这次出席纪念大会,他不是代表政府,是以个人身份出席。 这一点,日本外务省没有表态,中国外交部倒是客气地点了他的名字,说他“以实际行动促进中日友好”。 日本媒体没那么好说话。 一些右翼媒体贴上了“叛国”的标签,还有议员公开批评他“丢人现眼”。 可他没回嘴,也没回避。 有人问他怎么看这些批评,他只说了一句:“如果连历史都不能面对,还谈什么未来。” 就这么一句,把话题压下去了。 他不是一个完人,甚至在任首相期间,民调也并不高。但在历史问题上,他一直站得很稳。 日本政坛里,不少人私下佩服他的胆识,但公开场合没人愿意站在他那边。 他自己也清楚。 这次去北京,连党内的人都跟他撇清关系,说“这是他的个人决定”。 可他还是去了,没带助手,也没带幕僚,一个人踏上飞机,一个人坐在会场。 这不是作秀。这是“无声胜有声”。 他不是去为中国说话,是站在历史的角度,面对当年的侵略事实。 很多日本政客害怕这个角度,因为一旦承认了,就得承担责任。 鸠山不怕。 这不是因为他多勇敢,而是他早就不靠选票吃饭了,他已经脱离政坛,讲的是人话,不是政治语言。 这句话在国内新闻标题里几乎都出现了。 不少中国网友表示尊重,说“起码比装傻的人有担当”。 也有人评论:“一个道歉,能弥补什么?总好过什么都不说。” 9月4日这天,刚好是日本开学季的第一周,很多学生刚回校。电视新闻里插播着鸠山接受采访的片段,一闪而过,影响不小。 因为在日本,这种表态仍属“异类”。 鸠山一共说了不到五分钟,句句有实料。他没有哭,没有激动,就是平静地说了几句。 这几句,有人听得沉重,也有人听得不耐烦。不管怎么看,他确实说了。 而大部分人,连说都不说。 有人说他做得没意义,声音太小。 可这种话听多了,也不值钱了。 毕竟,在一片沉默中站出来,哪怕只说一句,也比沉默一千句强。 媒体拍到他走出机场时的背影,步子不快,身形挺直。 不像一个退休政客,更像一个还在承担责任的人。 他不需要被歌颂,也不想成为谁的“良心代表”。 他只是,一个人,在重复做一件对的事。 没有背景音乐,没有现场掌声。 总有人,会记得他说过什么。 参考信息:

1 阅读:1592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50

用户10xxx50

8
2025-09-06 10:05

用行动证明自己是真心的

猜你喜欢

历史透视眼

历史透视眼

洞察古今,剖析历史深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