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爱因斯坦在美国普林斯顿病逝,他的大脑被法医偷走,解剖成了240片,经过几十年的研究,美国科学家找到了爱因斯坦的大脑秘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5年春天,在美国普林斯顿医院,爱因斯坦走完了他76年的生命旅程,诊断是主动脉瘤破裂引发的脑溢血。 这位用相对论彻底改变物理学的人,临终前提出过明确的遗愿,他希望死后遗体火化,骨灰随意撒去,不要留下痕迹,他一生追求简洁与自由,不愿被过度关注在身体上。 但事实的发展偏离了他的期望,就在尸检过程中,主刀的病理学家托马斯·哈维把爱因斯坦的大脑私自取走,没有经过家属同意,他将这副大脑据为己有,这一举动后来被称作科学史上最具争议的事件之一。 哈维认为这是一种“科学使命”,他觉得这样的大脑如果随遗体火化是巨大的损失,他将大脑取出后,进行防腐处理,切割成大约240片,保存在化学溶液中。 对外界,他几乎讳莫如深,但他的人生从此和这副大脑紧密绑在一起,他失去了原本的职业前景,也遭受了家庭危机,但仍旧坚持带着这些切片四处漂泊。 大脑被放进罐子里,藏在地下室、柜子,甚至汽车后备箱里,多年来,不管他搬到哪里,这些切片都会随行。 更令人不安的是,大脑的部分切片并没有始终保管在一起,哈维在某些场合会分出一小片送给研究者,甚至有外国记者因为好奇,直接得到一份切片作为纪念品。 科学样本逐渐被分散到不同地方,变成带着传奇色彩的收藏物,原本应该完整保存的标本,在几十年的流转中留下了缺口。 科学界对这些切片始终保持着极大兴趣,最初,哈维只做了一些简单的称重,他发现爱因斯坦的大脑重量大约1230克,比普通男性的大脑更轻。 这一结果出乎意料,因为传统观念中,天才往往与“大脑更大”联系在一起,但重量本身并不能解释什么,于是更多的研究者开始参与。 在20世纪后期,几组研究逐渐公布结果,一些科学家发现爱因斯坦的大脑顶叶比常人更大,这一区域和数学思维、空间推理有密切关系。 还有研究指出,他大脑左右半球之间的连接纤维比一般人更多,可能让信息在大脑不同区域之间传递得更快,也可能有助于跨领域思考。 另一些分析发现他的神经胶质细胞数量比普通人多出七成,这些细胞与神经元活动频率相关,说明他的大脑在高强度使用下有更好的支持系统。 还有人指出,他的大脑表层沟回比普通人少,这意味着神经元之间的交流通道更直接。 这些结果看起来令人兴奋,但解释并不一致,科学家承认,虽然这些特征确实存在差异,但单凭这些结构并不能完全揭示天才的本质。 因为在普通人群中,也能找到类似的特征,爱因斯坦之所以成为爱因斯坦,很可能不仅仅是硬件问题,更关键的是他的思维方式和那种持久的好奇心。 在这个过程中,伦理问题从未缺席,爱因斯坦家属曾明确表示过不满,他们认为遗愿被破坏,身体被侵犯,公众舆论也多次质疑,把一位科学家的大脑拆解保存,甚至分送出去,是否是一种不尊重。 哈维始终辩称自己是在为科学服务,但这种做法也让他身陷孤立,有人把他看作执着的研究者,也有人认为他是执迷不悟的“盗脑者”,科学与伦理的冲突贯穿始终,没有一个简单答案。 在哈维晚年,他终于决定结束这段长达数十年的纠缠,他将剩余的切片送回普林斯顿大学,也就是爱因斯坦生前工作和生活的地方。 从那以后,这些切片才得到更为规范的保存与研究,今天,它们一部分作为科学研究的资料,另一部分在特定场合展出,大脑漂泊多年的故事算是画上句号。 回望整个过程,人们得到的启示并不仅仅是爱因斯坦大脑的构造差异,科学研究确实让我们看到了一些有趣的发现,比如顶叶面积更大,神经胶质细胞更多,但这些并不能完整解释一位天才的出现。 更值得注意的是,他小时候并非被认为聪慧过人,甚至在学校里常常被老师批评,他真正突出的,是在问题面前从不放弃的精神,以及不断追问的习惯。 爱因斯坦的大脑带来了一场科学与道德的较量,也让我们重新思考什么才是天才的核心,他的理论改变了世界,但真正推动他走到那一步的,未必是某种特殊的大脑结构,而是那股执着探索的劲头。 今天,这些切片依旧存在于实验室和博物馆中,作为科学史的一部分,至于天才的真正密码,或许不在切片里,而在他留给人类的思想中。 信源:中国青年网——爱因斯坦去世后 竟有人偷走了他的大脑!
1955年,爱因斯坦在美国普林斯顿病逝,他的大脑被法医偷走,解剖成了240片,经
如梦菲记
2025-09-05 14:35:50
0
阅读: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