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陈嘉庚长孙观礼阅兵的新闻,有个细节让我至今都感到震惊。他说,祖父当年为躲

芸霄记史 2025-09-05 14:34:08

今天看到陈嘉庚长孙观礼阅兵的新闻,有个细节让我至今都感到震惊。他说,祖父当年为躲避日寇追捕,在70岁高龄时,衣领下始终藏着一包砒霜。   陈嘉庚早年白手起家,在南洋建立了庞大的商业版图,可当抗战打响,祖国进入最艰难的岁月时,他毫不犹豫地把钱、把物资全部调回国内。   有人说,他几乎把自己的商业帝国掏空了,为的就是让前线能多一支枪、多一袋粮,对一个商人来说,财富本该是最重要的,可在他眼里,国家存亡才是最重要的。   更让人敬佩的是,他不仅捐了钱,还把无数人动员回来,他当年发出一个号召,让那些熟悉修车、会开车的年轻人放弃在南洋的安逸生活,回国参与抗战,他们就是后来被称作“南侨机工”的群体,人数超过三千,这些人都是自愿回来的。   他们开着卡车,走在滇缅公路上,这条公路后来被叫作“死亡公路”,因为路况极差,瘴气和疾病无处不在,还要随时面对日机的轰炸。     就是在这样条件下,他们硬是一趟又一趟,把药品和武器送到前线,那三千多人里,有三分之一再也没能活着回来,有人远赴千里,结果最终埋骨异乡,连名字都没留下。   很多年轻人一走,就彻底断了与家人的联系,那条公路上留着他们的汗水和血,而正是他们的牺牲,撑起了前线生死攸关的物资命脉。     回过头再看陈嘉庚,他既是掏干家业的大商人,也是这群年轻人的精神支柱,可这样的人物却在七十岁的时候,为躲避日军的抓捕,带着随时自戕的毒药东躲西藏。   想到这一幕,心里真有种刺痛感,那一包砒霜不仅是他个人的护身符,更像是当时中国无数仁人志士的共同缩影——当国力不足时,一个人唯一能守住的,除了命运,剩下的只有不向侵略低头的决心。   八十年后的今天,眼前的一幕完全不同了,陈嘉庚的长孙陈立人,在天安门城楼上看着我们自己制造的战车从身边驶过,耳边是震耳欲聋的轰鸣,他的第一句话就是,如果祖父能看到这一幕,不知道会有多么激动。   这个“激动”,不只是单纯的情绪,而是跨越时空的一种回应,上一代人要把毒药藏在衣领里,为的是不受屈辱,而今天的这一代,已经能挺直腰板,亲眼目睹属于中国自己的强大。     参考信源:陈嘉庚长孙受邀观礼:祖父若看到今天一定很激动——中国新闻网

0 阅读:582

评论列表

mqy

mqy

8
2025-09-05 15:19

[赞][赞][赞]

猜你喜欢

芸霄记史

芸霄记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