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事九爷 清朝咸丰七年深秋,湖南耒县公平镇连下了半月冷雨,镇上东头的曾家突然传出丧讯——户主曾德山昨夜没了气,死状蹊跷,嘴角挂着黑血,十指指甲缝里嵌着些湿泥。周家慌乱间,想起了那镇西头的白事先生陈九爷,赶紧差人冒雨去请。 这陈九爷已过花甲,左脸有道长长的月牙形疤,是年轻时帮人处理尸身不慎被棺木划伤的。他接了信,揣着罗盘、桃木剑和一小罐糯米,披着蓑衣就往曾家赶。刚跨进曾家院门,一股腥甜混着腐臭的味儿就直钻入鼻腔,他眉头一皱,问曾家儿子曾小五:“你爹死前可有异常?”曾小五哆哆嗦嗦答:“前儿个他去后山抓野,回来就说冷,夜里总说听见有人敲窗户,今晨就……”陈九爷跟着去了停尸的西厢房,房里没点灯,只有窗缝漏进的冷光映着棺木。他掀开盖在尸身上的那白布,曾德山的脸已经泛青,肚皮却鼓鼓的像是藏了东西。“不对劲。”陈九爷伸手按了按尸体的肚皮,指尖竟传来细微的波动,他猛地缩回手,“这尸身怕是敛早了,里头积了‘尸水’,若不趁早‘堵漏’,过了头七要出乱子。” 曾家人听不懂“堵漏”是啥,只知道陈九爷说的准没错。陈九爷让他们赶紧找来粗麻绳、黄纸、朱砂和一碗白酒,又嘱咐所有人入夜后不许靠近西厢房,更不能出声。等到天擦黑时,他关了厢房门窗,点上三炷香插在棺前,拿起桃木剑在棺木四周比划,嘴里念着晦涩的咒词。念到一半,棺里突然传出一阵“咕嘟”一声响,像是水泡破裂的声音。陈九爷眼神一凛,将朱砂混着白酒调成糊状,又用黄纸蘸了糊,绕着棺木缝隙贴了一圈。可刚贴完,棺盖竟微微动了一下,紧接着,棺缝里渗出些淡黄色的水,顺着黄纸慢慢往下流——那就是尸水,黏糊糊的,还带着股刺鼻的臭腥气,直叫人作呕。“果然堵不住。”陈九爷咬咬牙,从怀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是晒干的艾草和硫磺。他拆开布包,将草药撒在棺木四周,又点燃一张黄符扔在那些草药上,火光“腾”地起来,映得他左脸的疤格外的狰狞。火灭后,尸水渗出的速度似乎慢了些,可棺里的动静却更大了,像是有东西在里面撞棺。陈九爷知道,这是尸身里的“煞”要出来了。他不敢耽搁,找来一把凿子,在棺木侧面凿了个小孔,又将一根中空的芦苇杆插进去——这是要引尸水出来,也是为了“化煞”。芦苇杆刚插好,淡黄色的尸水就顺着杆流进事先准备好的瓦罐里,罐里还泡着糯米,糯米一碰到尸水,瞬间就变黑了。可就在尸水流到一半之时,西厢房的门突然“吱呀”一声开了,是曾小五忍不住好奇,偷偷跑来看。这一声响动,棺里的撞动瞬间猛地加剧,芦苇杆“啪”地断了,尸水溅了陈九爷一裤腿。陈九爷回头骂了句“糊涂东西”,可已经晚了——棺盖“哐当”一声被顶开,曾德山的尸体竟坐了起来,双眼圆睁,嘴角流着黑血,朝着曾小五扑过去。曾小五吓得瘫在地上,眼看就要被尸体抓到,陈九爷猛地掏出桃木剑,朝着尸体的眉心刺去。只听“砰”的一声,桃木剑刺中尸体,尸体瞬间僵住,紧接着,尸体的肚皮“噗”地炸开,一股黑褐色的尸水喷涌而出,里面还混着几只早已腐烂的山鼠——原来曾德山是去后山时被山鼠咬了,中了邪毒,死后邪毒化成“煞”,又积了尸水,才闹出这档子事。陈九爷赶紧用黄纸盖住尸体,又将瓦罐里的黑糯米撒在尸体周围,烧了些纸钱,念了好一阵化煞咒,尸体才慢慢躺回棺里,尸水也不再渗出。等处理完,天已经亮了,陈九爷累得一屁股个事瘫坐在地上,左脸的疤泛着红。后来,公平镇的人都知晓了此事,陈九爷说白事上处理无小事,该守的规矩不能破,像曾德山那样死得蹊跷,本该先查清楚死因再敛尸,偏生曾家急着办丧事,才惹出邪煞;再此是人心不能贪,曾德山若不时常贪那后山野味,也不会被山鼠咬;其次是敬畏不能无,对生死、对鬼神,少些好奇,多些敬畏,才能避祸。 自那以后,公平镇的人办白事,都要请陈九爷来看看,再不敢有半分马虎。而陈九爷左脸的疤,也成了镇上人眼里“能镇住,邪祟”的记号,只要他往那儿一站,再诡异的怪事,仿佛都能平下来。
白事九爷 清朝咸丰七年深秋,湖南耒县公平镇连下了半月冷雨,镇上东头的曾家突
断代史鉴
2025-09-03 17:24:5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