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杀她是因为爱,为了帮她解脱!”北大吴谢宇弑母案二审结果公布,曝出惊人细节,家里搜出大量性工具,真相真不简单。 1994 年,吴谢宇出生于福建南平一个中产家庭,父亲吴志坚是当地国企领导,母亲谢天琴是中学语文教师。在亲友眼中,这个家庭 “父慈母爱,氛围和睦”,吴谢宇更是 “完美孩子” 的代名词 —— 从小学到高中,成绩始终稳居年级前列,2012 年以优异成绩保送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是邻里口中 “别人家的孩子”。 转折发生在 2010 年。这一年,43 岁的吴志坚因肝癌晚期去世,这个看似稳固的家庭瞬间失去支柱。据吴谢宇在庭审中供述,父亲的离世让他 “第一次感受到绝望”—— 他从小以父亲为榜样,父亲曾告诉他 “男人要靠成绩证明自己”,而父亲的突然离开,让他觉得 “努力学习的意义彻底消失”。更让他 “焦虑” 的是母亲谢天琴的状态:谢天琴本就性格内敛,丈夫去世后更是极少与人交流,每天除了上班就是在家备课,偶尔看着丈夫的照片发呆。 这种扭曲的认知,逐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从高中到大学,他开始频繁浏览自杀论坛,研究 “如何无痛苦死亡”,甚至私下对同学说 “我妈太苦了,或许离开才是最好的选择”。但他从未与母亲有过一次坦诚沟通 —— 谢天琴忙于工作,习惯用 “成绩” 衡量儿子的状态,从未察觉儿子心理的异常; 2015 年 7 月 10 日,吴谢宇提前从北京返回南平,以 “陪母亲过暑假” 为由,住进家中。他选择这一天作案,只因 “7 月 10 日” 是他生日 “10 月 7 日” 的倒序,在他看来,这是 “与母亲共同开启新旅程的象征”。当日 17 时许,谢天琴下班回家,刚在玄关换鞋,吴谢宇就手持事先准备好的哑铃杠,猛地砸向母亲的头面部。据法医鉴定,谢天琴头部遭受多次重击,颅骨粉碎性骨折,当场死亡。 作案后,吴谢宇展现出的冷静与缜密,令人不寒而栗。他没有立即逃离,而是在家中停留了 20 多天,用床单、塑料膜、活性炭包等材料,在母亲尸体上叠加了 75 层覆盖物,目的是 “防止气味扩散”;他还在房间安装了两个针孔摄像头和一个报警器,连接到自己的手机,以便随时监控屋内情况; 直到 2016 年 2 月,谢天琴的同事发现她长期未上班,联系亲戚上门查看,才发现了被包裹在层层覆盖物下的尸体。而此时的吴谢宇,早已带着骗来的巨款逃之夭夭,开始了近 4 年的逃亡生活。 警方在勘察现场时,在吴谢宇的杂物间里发现了大量性工具,包括情趣用品、润滑剂等,数量之多,与他 “品学兼优” 的形象形成强烈反差。 在逃亡的 4 年里,吴谢宇彻底抛弃了过去的 “优秀” 人设。他将 144 万巨款肆意挥霍:在重庆、上海等地频繁出入酒吧、KTV,一晚消费最高达上万元;他沉迷购买彩票,累计花费 58 万元,试图 “靠中奖改变命运”;他与多名性工作者交往,其中一位同居女友回忆,吴谢宇 “出手阔绰”,曾一次性给她转账 20 万元,还经常购买奢侈品送给她;他甚至伪造身份证,化名 “小龙” 在酒吧当服务员,白天睡觉,晚上狂欢,完全沉浸在纸醉金迷的生活中。 这些行为,与他在法庭上 “为母亲解脱” 的表述严重矛盾。犯罪心理学专家分析,吴谢宇的 “弑母动机” 本质上是 “自我逃避”—— 他无法接受父亲去世后的家庭变故,无法面对自己心理的崩溃,便将责任推给母亲,用 “帮母亲解脱” 的借口,掩盖自己的懦弱与残忍; 2022 年 8 月,吴谢宇在重庆被抓获,案件进入司法程序。一审庭审中,他虽承认弑母事实,却始终坚持 “为爱解脱” 的说法,甚至在提及母亲时流泪,声称 “我后悔的是没让母亲走得更安详”。2023 年 5 月的二审,他依旧没有改变说辞,还在最后陈述中请求 “法庭给我一次活下去的机会,我想做公益赎罪”。 但法律不会被谎言蒙蔽。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在二审判决中明确指出:吴谢宇作案前精心预谋,作案手段极其残忍,作案后伪造假象骗取钱财,逃亡期间肆意挥霍,毫无认罪悔罪之意。 吴谢宇弑母案,从来不是 “高智商犯罪” 的猎奇故事,而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家庭悲剧与社会警示。它提醒我们:家庭教育中,“成绩” 永远不能替代 “心理关怀”,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坦诚沟通,远比 “优秀” 的标签更重要;社会层面,我们需要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在家庭变故、学业压力等特殊时期,及时的心理疏导能避免更多悲剧发生。 当吴谢宇的人生即将走向终点,那个被他残忍杀害的母亲谢天琴,却永远停留在了 2015 年的夏天。这场以 “爱” 为名的谋杀,最终以法律的严惩落幕,但它留给我们的思考,远未结束 —— 如何守护家庭中的情感联结,如何引导年轻人正确面对挫折,如何让 “人性” 不被扭曲的认知吞噬,这些问题,需要每一个人去回答。
惊掉下巴!家暴致妻子死亡的金某,又被爆惊人黑料!一个71岁的老人站出来,
【53评论】【2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