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崇祯皇帝在煤山吊死后,尸体被人裹进破草席扔进浅坑,谁都以为他这一死就算了,可五年后,他却被清人请出乱葬坑,安安稳稳送进了明十三陵,还专门为他修了一座“思陵”。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那天的北京城飘着小雨,泥泞的山路上只留下崇祯皇帝和贴身太监王承恩的脚印。 没有大臣护送,没有军队拱卫,甚至连一口薄棺都来不及准备。 几个农民军用破草席匆匆裹了他的遗体,草草丢在东华门外的一处浅坑里。 堂堂大明皇帝,落得如此结局,连寻常百姓都不如。 李自成的军队在城中横冲直撞,昔日繁华的帝都瞬间成了人间地狱。 崇祯的死讯传开,天下震动,明朝残余势力在南方拥立新君,清军在山海关外虎视眈眈,李自成的大顺政权根基未稳。 乱世之中,谁还顾得上一个死去的皇帝? 而那具裹在草席里的尸体,似乎注定要在那个浅坑里慢慢腐烂,最终被世人遗忘。 从太祖朱元璋开始就立下规矩,不准搞和亲送公主,不准赔款割地纳贡。 成祖朱棣把都城从南京搬到北京,自己杵在蒙古人眼皮底下,打了五仗打垮蒙古。 崇祯自己死前先把女儿砍了怕敌人侮辱,血书说的还是护着百姓。 他咬破手指在胸前的衣服上写下:“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可这份悲壮在当时没人理会,李自成坐在乾清宫龙椅上得意,只批了两贯铜钱买棺材,百姓实在看不下去,凑钱给崇祯买了口薄板柳木棺材。 仅仅五年后,一队清廷官员带着工匠来到那处乱葬坑。 他们小心翼翼地挖出崇祯的遗骨,尸体已经腐败多时。 被雨水泡得骨肉难分,只剩半截脊骨和一块牙床,破草席还在,已经烂得像灰。 清廷派人焚化草席、净洗遗骨,用棺重新装入。 随后这支队伍护送着灵柩,浩浩荡荡地前往昌平天寿山。 清廷为何如此“厚待”前朝皇帝?清军入关后,打着“为明复仇”的旗号,宣称要剿灭李自成。 多尔衮带着小皇帝顺治进紫禁城,头件大事就是以皇帝礼仪重新安葬崇祯。 不过,这可不是好心眼,清朝是要摆个替明朝复仇的样儿哄汉人。 顺治咬咬牙拨五千两银子,可户部哭穷说国库只剩买马料的钱了。 后来还是吴三桂捐了一千两银子,才勉强给思陵立了块“庄烈愍皇帝”的石碑。 崇祯生前没来得及给自己修陵墓,清廷又不愿耗费巨资新建,最终他们“借用”了崇祯生前为宠妃田贵妃修建的墓穴。 工匠们把田妃棺移到石床右侧,周皇后棺放左侧,崇祯棺置于正中,三具棺木挤在一个原本为妃子设计的地宫里。 堂堂一国之君,葬礼寒酸至此,连普通富户都不如。 堆坟冢的活儿还是当地百姓义务帮忙干的,连围墙都是后来临时凑钱砌的五尺矮墙。 思陵的规格在十三陵中最为简朴,它没有其他明陵那样宏伟的祾恩殿、壮观的明楼,甚至神道石刻也寥寥无几。 清廷的“慷慨”显然有其限度,他们需要崇祯这个符号来安抚汉人,却不愿过度尊崇一个前朝亡国之君。 从煤山乱葬坑的草席裹尸,到十三陵思陵的帝王安息。 朱由检这一生,当皇帝时一身泥,死后成了政治工具,连陵墓都写满了讽刺。 修陵那年顺治才十岁,是摄政王多尔衮决定出钱出力。 当年入关时他就说:“要给明皇帝一个交代。”可到底是出于敬意还是策略,没人知道。 清人给他修了个墓,也顺便给自己修了个遮羞布。 朱由检在景山上的那根绳子,勒住的不只是脖子,还有一整个王朝的尊严。 可历史从不怜悯失败者,胜者说怎么写,那就得怎么写。 思陵还在,陵前的松柏还活着,可朱由检,再也没有下一章。 信息来源: 中国新闻网《李自成把明崇祯帝葬到贵妃墓 清廷按国礼厚葬》 上游新闻《中国历史上唯一葬在皇陵的太监,尸体吊在树上3天才被发现》 中华网《看了崇祯的墓地,再看溥仪之墓,同为末代皇帝,差距天壤之别!》
1644年,崇祯皇帝在煤山吊死后,尸体被人裹进破草席扔进浅坑,谁都以为他这一死就
粉樱萌娃
2025-08-29 22:51:1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