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发声,投诉鲁迅夹烟后续,女子身份被扒,目的太过分 鲁迅是一位用笔尖剖析旧时代、唤醒无数国人的文学巨匠,早已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一部分。他的故乡绍兴,为了让后人能近距离感受这份精神力量,设立了纪念馆,并且常年免费向公众敞开大门。 最近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却让这座宁静的纪念馆站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起因是外墙上一幅鲁迅先生的画像,画中的他,指间夹着一支香烟。这个形象,对几代中国人来说再熟悉不过,它出现在课本插图、历史照片里,几乎成了一个公认的文化符号。 这幅画也成了游客们的热门打卡点,大家会开玩笑地凑上前,摆出给先生点烟的姿势,或者模仿着与他“同抽一根”,用一种轻松的方式表达着对这位思想先驱的亲近与怀念。在多数人眼中,这幅画传递的是敬意,而非什么吸烟的诱导。 但一位自称“孙女士”的投诉者不这么看,她通过政务平台两次举报,言辞激烈,声称鲁迅夹烟的画面会误导青少年,强烈要求纪念馆换掉这幅画。她甚至热心地提出了修改方案:把香烟换成一个紧握的拳头。 一开始,当地文旅部门的回应一句“考虑整改”瞬间点燃了公众的情绪,网友们几乎一边倒地表示反对,部门的电话线几乎被打爆。人们的反驳既尖锐又风趣,照这逻辑,岳飞背上‘精忠报国’算不算纹身?武松打虎是不是伤害保护动物?李白在课本里劝酒,华佗无证行医,是不是都得举报一遍? 群众的愤怒并非没有原因,他们担心一旦妥协,今天能改鲁迅,明天就能“净化”所有历史。好在,汹涌的民意让官方迅速调整了立场,不会因个人投诉而随意涂抹历史。随后,《人民日报》发文定调,提出了“三尊重”原则,尊重鲁迅本人、尊重历史事实、尊重艺术呈现,为这场争议画上了坚实的句号。 事情本该到此结束,但网友们的深挖,却揭开了一个更加荒诞的内幕,这位高举“保护青少年”大旗的“孙女士”,网名叫“无味的空气”,其真实身份竟是一名在网上推销“尼古丁袋”的商人。 她的社交账号里,充斥着对传统香烟和电子烟的猛烈攻击,目的只有一个,衬托她所售卖产品的“安全无害”。可笑的是,她口中这个“安全”的产品,在法国早已被禁止销售,曾导致青少年成瘾中毒,在中国同样属于违禁品。 这场看似义正言辞的举报,根本不是为了公共健康,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商业引流,她想借鲁迅这个顶级文化IP,炒作“吸烟有害”的话题,最终把流量导向自己售卖的危险违禁品。一个贩卖隐蔽毒品的人,却高喊着保护孩子的口号,这出闹剧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这类打着公益旗号“碰瓷”文化符号,实则为一己私利的行为,近年来并不少见。它们背后,是利用道德绑架公众的自私与算计。许多人习惯性地把“为孩子好”当作挡箭牌,却忘了真实的世界本就复杂,光明与阴影并存。 撤掉一幅鲁迅的画,孩子们的生活环境就真的纯净了吗?手机、网络、街头广告里的信息远比这复杂得多。与其把历史人物“消毒”成一尘不染的圣人,不如教会孩子们如何直面历史的真实,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分辨是非的能力。 这场风波最终以公众的胜利告终,也让人们看清了某些网络生意的伪善面具。也提醒我们,当有人打着为你好的旗号,试图抹去我们共同的文化记忆时,我们或许应该多问一句,这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盘算?
*人民日报发声,投诉鲁迅夹烟后续,女子身份被扒,目的太过分 鲁迅是一位用笔
云云聊聊娱
2025-08-28 16:56:52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