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少一点不是坏事,早醒老人反而更硬朗?来听听医生怎么说 很多人觉得老年人睡得少、醒得早是身体硬朗的表现,殊不知这种观念可能需要更新了。 近期一项发表在《Nature Mental Health》上的英国研究,分析了近50万成年人的数据后发现,睡眠不足7小时可能会增加抑郁风险和对大脑造成损伤,而超过9小时的睡眠则可能与认知功能下降有关。 对于老年人来说,睡眠模式确实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 55岁以后人体的生物钟会发生改变,褪黑素分泌减少到只有青壮年的三分之一,深度睡眠比例也会下降50%以上。 这种情况下,老年人更容易早睡早起,夜间醒来次数增多,这都是正常的生理变化。 然而,经常在凌晨四五点就自然醒来并且无法再次入睡,可能并不是个好信号。 研究表明,过早醒来会打断深度睡眠阶段,而这个阶段通常在凌晨3点到5点之间,是免疫系统最为活跃、进行身体修复的关键时期。 如果这个阶段被打断,可能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增加感染风险。 另一方面,起床时间过早也可能带来心血管风险。 清晨4-6点本身就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时段,这个时候突然醒来会造成血压和心率的异常波动,对老年人尤为危险。 有研究发现,醒来后在床上静躺30分钟,放松并进行深呼吸,能够有效降低血压波动,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 睡眠不足还会影响内分泌系统。 数据显示,睡眠不足24小时后,睾酮水平会降低15%,这不仅影响肌肉合成和精力恢复,还会进一步削弱免疫系统功能。 同时,睡眠不足5小时的人,感染风险会增加60%。 那么,老年人究竟需要多少睡眠呢? 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指出,70岁以上人群每天7小时睡眠即可满足需求。 重要的是睡眠质量而非数量,连续4小时的深度睡眠比8小时的浅睡眠更有价值。 改善睡眠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 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很重要,尽量每天同一时间上床和起床。 睡眠环境也很关键,卧室温度保持在18-22℃,使用遮光窗帘保持黑暗环境,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晚餐不宜过饱,避免咖啡因摄入,睡前可以喝一小杯温牛奶帮助放松。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早醒都有问题。 如果老年人经常在凌晨醒来但感觉精力充沛,白天不觉得疲倦,那很可能只是生物钟调整的结果。 但如果伴随有白天持续嗜睡、情绪低落或记忆力下降等情况,就需要引起重视了。 总而言之,老年人睡眠的关键在于质量而非数量,规律而非时长。 不要盲目追求“睡足7小时”或“早起”,而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睡眠节奏。 毕竟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睡眠需求也会有所差异。 最重要的是,如果睡眠问题已经影响到日常生活,及时咨询专业医生总是明智的选择。
为什么癌症患者越来越多?医生:与烟酒无关,多半是这4事做多了在不少人的印象里
【1评论】【3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