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9年,乾隆亲自审问川陕总督张广泗,下令对其严刑拷打,张广泗虽满身是伤仍不停辩白,乾隆见状大怒,直接下令将他斩首示众,张广泗究竟犯了啥重罪,让乾隆如此动怒? 翻开这页档案,讲的是乾隆年间一件震动朝野的大事 —— 皇帝亲自审问川陕总督张广泗,最后还把人给斩了。 这事说起来,全因一场打不赢的仗,听我给你讲这里头的弯弯绕绕。 乾隆十年,四川金川那地界不太平。当地的藏人土司互相掐架不算,还敢劫掠官兵商旅,川陕总督庆复实在兜不住了,上奏说 “这事儿不动兵不行了”。 乾隆本来想息事宁人,可架不住局势闹大,只好换将 —— 让张广泗接了庆复的位子,还给他拍了胸脯:“西南的安稳,全靠你了!” 为啥选张广泗?因为这人之前在苗疆平事儿有经验,乾隆觉得他是块好料,哪成想后来会闹到刀兵相见的地步。 可谁能想到,金川这地方看着小,“弹丸之地,人口不满万”,打起仗来却比登天还难。 张广泗一开始也没当回事,觉得收拾个土司还不是手到擒来?结果一到前线就傻了眼 —— 当地全是陡坡,土司们还修了 “碉楼”,那玩意儿比后来日军的炮楼还邪乎,又高又厚,建在六十度的坡上,清军往上攻,跟爬着梯子送命没啥两样。 眼瞅着打不赢,张广泗只好换法子,想 “分化土司,再困死他们”,还特意上书跟乾隆说了这主意。 可乾隆哪听得进去?他就认一个理:朕给了你兵给了你钱,你就得速战速决! 就这么着,仗打了一年多,清军二十多万人马,耗了近两千万两银子,结果呢? 败多胜少,有时候三千清兵碰到几十个土司兵,居然吓得扭头就跑,自个儿人踩人乱作一团。乾隆收到消息时,气得拍了桌子:“这简直是闻所未闻!三千人打不过几十人,养你们这群兵有啥用?” 后来他又派了首席军机大臣讷亲去前线督战,想着 “俩能人凑一块儿,总能赢了吧”,可没成想,这俩人到了前线非但不合作,还互相拆台。 张广泗看讷亲瞎指挥,不提醒也就罢了,还在旁边说风凉话;讷亲呢,也瞧不上张广泗的 “龟缩战术”,俩人各怀心思,战事更是一塌糊涂。 到了乾隆十三年九月,又传来坏消息 —— 土司兵二三十人,趁夜摸进清军大营,把睡梦中的兵丁杀了,连大炮都给扛走了。 乾隆这下彻底忍无可忍,心里的火能烧到头顶:“这哪是打仗?简直是拿军国大事当儿戏!” 当即下旨,把张广泗革职拿问,让侍卫押回京城,交给刑部审理。 这年十二月初七,瀛台的审讯室里气氛能冻死人。乾隆坐在上面,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盯着张广泗就问:“你可知罪?” 张广泗满身是伤,却还硬着脖子喊冤,说自己不是不尽力,是这仗实在没法打 —— 地形不利,碉楼难攻,土司又狡猾,哪是他一人的错?他还说:“我一开始也想速战速决,可现实摆在这儿,强打就是送命,这不是我无能,是老天爷不帮忙啊!” 可乾隆根本不听他辩解,指着鼻子骂他:“你还好意思喊冤?当初你拍着胸脯说夏秋就能结束战事,结果呢? 耗了两年还没赢,倒把责任推给这推给那!讷亲去了,你不帮着出主意,还在旁边看笑话,你眼里还有没有朝廷?有没有朕?” 张广泗一听这话,知道自己没活路了。果不其然,第二天军机大臣和刑部就拟了 “斩立决” 的罪名,乾隆大笔一挥,准了。 就这样,曾经风光的川陕总督,最后落了个斩首示众的下场。 有人说,张广泗是替罪羊,可在乾隆眼里,他丢的不只是一场仗的脸,更是朝廷的威严。 领导要的是结果,办不成事,说得再好听也没用。 其实这事也透着几分无奈。张广泗有他的难处,可乾隆要的是 “雷霆手段”,俩人尿不到一个壶里,最后只能以血收场。 说到底,还是那句老话说得对:“伴君如伴虎,功过只在帝王一念间。” 这场风波过后,乾隆也总算明白,军队的毛病不整治不行了,后来还专门抓了军纪,可张广泗的命,却再也回不来了。 信息来源: 学术论文 张广泗治理苗疆述略 文海
1749年,乾隆亲自审问川陕总督张广泗,下令对其严刑拷打,张广泗虽满身是伤仍不停
豌豆大说法
2025-08-28 11:26:45
0
阅读:113
老胡
那么多银子花出去,总要有人背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