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润人向往的美国!”华人女子定居美国,因为在门口的花园里种花草蔬菜,被执法部门指责“种的太丑,不得不罚款”。女子为此被告上法庭,罚款2000美元。可女子觉得冤枉,她是响应美国号召才种的,怎么就自己的花园被罚款? 华人移民张女士定居在纽约州的新海德帕克村,她最初怀揣着对海外美好生活的憧憬,期望能在这里享受一份舒适与优待。然而,现实的经历很快让她感受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今年,村庄发起了一项旨在推广环保的活动,通过提供补助金鼓励居民在自家花园种植植物。张女士积极响应,并成功申请参与,获得了350美元的补贴。 她没有选择常见的观赏性花卉,而是在花园里种满了紫松果菊、金缕梅和蜂香草等本地原生态的野生植物。她坚持这种选择,是看重其背后的生态效益。 这些本地植物不仅能节约水资源、巩固土壤,还能吸引授粉昆虫,有效防止雨水流失。这种“原生态”模式也意味着极低的维护成本,不需要频繁浇水、施肥或修剪。 她的做法得到了许多环保公益组织的支持,然而,她充满生机的花园,与邻里修剪整齐的草坪形成了鲜明对比,也引起了当地新上任村长的强烈不满。村长认为,环保推广的目的是让花园整洁美观,从而吸引外来者,提升整个村庄的形象和房产价值。 在他看来,张女士那高大且看似凌乱的花园简直就是“一堆杂草”或“一片废墟”,与他所倡导的社区美学背道而驰。不久,张女士收到了一张高达2000美元的罚款通知。 罚款的理由是“违反景观维护规范”,甚至被直接指责花园“种得太丑”。张女士对此感到无法接受,她认为自己响应政府号召从事环保,并无任何过错。 在法庭听证会上,讨论的焦点并非植物的生态功能或相关的科学数据,而是花园的视觉审美。这让一些评论和网友开始质疑,事件背后可能涉及审美差异、文化冲突,甚至潜在的种族问题。 《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也曾提到,美国地方的审美管制存在模糊性,执法者常握有一种主观的“品味权力”。一些本地环保非政府组织曾联名致信镇政府,担心此举会阻碍居民参与环保的热情。 官方对此的回应却很模糊,仅强调需要“确保邻里和谐”,并未明确指出张女士究竟违反了哪条具体规章。讽刺的是,镇里的水务局曾公开倡导居民减少传统草坪,鼓励“自然式景观改造”,却没有明确要求这种“自然”也必须“精致”。 经过前后四次法庭申诉,张女士最终与村庄达成了和解。条件是她必须改造自己的花园,将那些长得过高的野生植物修剪至不超过1.2米的高度,作为交换,那张高额罚款才会被免除。 她对此感到失落,认为自己最终还是被迫向所谓的“社区审美标准”妥协。这次经历让她开始深刻质疑自己选择海外生活的正确性,意识到理想中的生活并非全然美好。 为了避免高额罚款,她只能选择遵守规定。同时她也考虑到,即使现在回国发展也可能面临不适应,预计还是会继续留在国外,尽管伴随着许多无奈。 张女士的花园争议,早已超越了一草一木的美丑,它拷问着社区规则的边界、文化包容的程度以及环保理念的多元性。它提醒人们去思考,在私人领域中,集体的美观要求与个体的自由、生态的责任之间,界限应如何划定,才能构建一个更加理性与包容的社区环境。 信源:红星新闻
华人开着三蹦子在纽约街头收集废纸壳被美国警察拦停,一名黑人警察弯腰摆弄了半天,也
【59评论】【31点赞】
巴依特张
说实话,的确挺丑,挺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