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计划落空了!2001年,美国将一批淘汰的机器高价卖给中国,导致我国亏损好几亿,就在美国准备看中国笑话时,一个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局面...... 闵恩泽这个人,1924年出生在四川成都,那时候家里条件一般,但他从小就对科学感兴趣,爱钻研化学方面的东西。1942年,他考进重庆中央大学化工系,毕业后直接去美国深造,1951年在俄亥俄州立大学拿了化学工程博士学位。 那个年代,好多留学生都留在国外,但他没那么想,1955年带着老婆陆婉珍从香港回国,行李里塞满了专业书,加入了石油工业部石油科学研究院,开始搞炼油催化剂的研究。 他一头扎进去,从基础做起,帮国家解决石油炼制难题。 到了1960年代,闵恩泽领导团队在工厂里测试各种材料,推动我国炼油技术往前走。1980年代,他转战绿色化学,主导不少项目,还在办公室里审阅报告,指导年轻人。 1990年代,他当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继续带队搞创新,培养出一批人才。进入2000年代,已经七十多岁了,本该退休,但他还想着国家需求,保持热情。 他一生发表了不少论文,获过国家技术发明奖啥的,基本把精力全扑在石油化工上。 大家知道,己内酰胺这东西是生产尼龙的关键原料,尼龙用在衣服、塑料上,日常生活离不开。但那时候,我国没这技术,只能靠进口,急得不行。2001年初,好几家企业商量着从国外引进设备来解决。 一家美国公司跳出来,说有刚退役的装置,性能还行。中方派人去考察,看设备外表完整,演示也没问题,就签合同,花了好几亿买下来。 设备拉回国,装在石化基地,工程师们忙着调试,投产后首批货出来了,以为能顶一阵子。结果没多久就露馅:工艺老旧,耗能大,废料多。同一时间,美国推出新设备,用先进催化剂,成本低质量好,国际市场全转向那边,我国产品卖不出去,仓库里堆成山,企业账上亏了好几亿。 政府部门开会讨论,专家们交换意见,觉得技术瓶颈太难破,很多人都没辙。 就在这时候,闵恩泽院士听到消息,他在北京办公室看报告,决定出手。政府批了专项资金,他拉起中石化和高校的专家,组了个联合小组。2002年春天,团队到岳阳基地,闵恩泽带头,强调问题出在催化剂上。小组合成几组,一组拆旧设备分析缺陷,一组试新材料。 他们每天开晨会,记录数据,调整配方,上百次实验失败也没停。 团队用了几年时间,开发出非晶态合金催化剂和磁稳定床反应工艺,提高转化率,减少废水。 他们还搞了环己酮氨肟化路线,集成绿色生产工艺。2005年,这技术先在巴陵分公司试用,产量上去了,成本下来,企业扭亏为盈。 后来推广到石家庄化纤公司,市场份额慢慢拿回来。 这项成果打破了国外七十年的垄断,我国己内酰胺从依赖进口变成自给自足,还出口国际。 技术上,采用钛硅分子筛啥的,新工艺投资少,污染小,帮行业升级。闵恩泽团队的努力,让中国化工站稳脚跟,不再看别人脸色。 其实,这事儿不光是己内酰胺,闵恩泽一辈子都这样,国家缺啥他就补啥。从1950年代起,他就帮建催化剂工厂,打破封锁。 后来搞无铅汽油、清洁燃料,推动油品升级。1990年代,他转绿色化学,主持国家基金项目,开发生物柴油啥的。 他还培养了六十多位学生,捐钱设奖学金,鼓励年轻人搞科研。 说起发展,我国己内酰胺起步于1950年代,小规模试产。1980年代引进国外装置,但投资大,成本高。 1990年代,消化意大利技术,建5万吨装置。 进入2000年代,产能扩张快,到现在全球第一,占市场60%以上。 闵恩泽的贡献就在这儿,他不光解决眼前,还看长远,推动自主创新。 2007年,闵恩泽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表彰他一辈子的付出。 2009年,己内酰胺技术获科技进步奖。晚年他还在北京,偶尔讲课分享经验。2016年3月7日,他走了,享年92岁。 但他的事儿激励很多人,化工领域继续往前冲。 闵恩泽用行动证明,技术封锁不怕,就怕自己不争气。中国从那个亏损局面走出来,靠的就是这种精神。现在行业这么强,离不开他和团队的拼劲。
美国的计划落空了!2001年,美国将一批淘汰的机器高价卖给中国,导致我国亏损好几
瑶雾隐仙狐
2025-08-26 23:08:0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