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科学城崛起的川渝创新高地

新浪财经 2025-08-26 07:43:47

川观新闻记者高杲

从成都天府广场出发,沿着天府大道一路向南,约1个小时车程,便来到兴隆湖畔,一座巨大的石碑上,赫然刻着七个大字——西部(成都)科学城。

放眼四川,或许都很难找到这样一块“含科量”如此之高的区域: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天府兴隆湖实验室等高校、科研院所错落分布,海康威视、英特尔等科技企业汇聚于此。

俯瞰西部(成都)科学城。四川天府新区科学技术局供图

沿着石碑向东约300公里,凤栖湖畔,金凤实验室内,科研团队正在忙碌。作为西部(重庆)科学城科技创新的“头号工程”,该实验室聚焦生命健康领域,把重大疾病的下一代诊断作为核心任务,多项成果为世界首次发现或全国首创。

2020年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决策部署,明确支持两地以“一城多园”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经过几年建设,西部科学城创新力量更强、发展动能更足,一座创新高地正在西南腹地加速崛起。

布局

立足西部科学城,加速聚集高能级创新平台

刚刚结束的成都世运会上,科技和体育碰撞出别样火花。

在青龙湖湿地公园的射箭赛场,一名法国运动员饶有兴致地研究起志愿者所穿的“降温马甲”和“降温帽”。这套降温装备由天府兴隆湖实验室设计研发,通过辐射制冷技术,可以降温5到8摄氏度,为世运会工作人员和志愿者防暑降温提供解决方案。

天府兴隆湖实验室。天府兴隆湖实验室供图

未来生活触手可及,离不开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近年来,川渝两地以西部科学城为主要承载地,加快打造各类高能级创新平台,为两地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策源力。

以兴隆湖为原点,西部(成都)科学城正在拔节生长。在湖的东岸,成都科创生态岛吸引了30多家科创企业及团队入驻,培育创新创业创造沃土;往北的群贤街上,两侧分布着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等,都是科研界的“国家队”。

在西部(重庆)科学城,汇聚了金凤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重庆科学中心、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等一批大装置、大平台、大院所,点燃了当地创新发展的新引擎。

“目前,川渝两地已经布局建设了10多个国家大科学装置,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高能级实验室集群、校院地协同创新平台集群、产业创新平台集群正加速成形。”四川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说,以西部(成都)科学城、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西部(重庆)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为先行启动区,川渝两地科技创新逐步构建“核心带动、多点支撑、整体协同”的发展态势。

高能级创新平台加速聚集,让更多科技成果喷薄而出。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确认首个超级宇宙线起源天体;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在地下2400米捕捉神秘“宇宙幽灵”;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以每秒10亿亿次的运算速度,成为支撑两地发展的最强“大脑”;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为开发核聚变能源打下坚实基础……颠覆性科技成果持续产出,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突破,让川渝两地科技创新实现了从点到面的突破、从量到质的飞跃。

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四川天府新区科学技术局供图

协同

资源共享,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

近年来,许川频繁往返成渝两地,这一切都源于西部科学城的建设。

许川是四川省人民医院肿瘤研究所所长,从事肺癌等呼吸系统疾病研究。几年前,四川省人民医院联合金凤实验室共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综合研究项目,这也让许川多了一个新身份——金凤实验室兼职课题负责人。

“两地资源共享、协同攻关,让研究力量更强、科研效率更高。”许川说,金凤实验室在病理诊断领域研究能力优势明显,可以解决疾病早期发现和个性化精准诊治的关键技术难题,四川省人民医院在临床方面经验丰富,可以将实验室研究带到临床试验中,实现两地科技资源互联互通和优势互补,推进转化与应用。

今年2月,第二批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名单公布,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共同申报的“病理检验诊断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名列其中。“我们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整合两地资源,让更多科技成果惠及民众生活。”许川说。

许川的经历,是川渝推动资源共享、协同推进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的缩影。

围绕重点领域——两地聚焦人工智能、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联合布局257项科技合作项目,研制出时速400公里高速列车节能辅助驾驶系统、碳基集成电路工艺器件等一批创新成果并实现转化。

聚焦关键环节——两地着力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共建先进技术成果西部转化中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研院所联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技术转移联盟等平台,联动促成X射线Flash放疗技术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在成渝地区转化和产业化。

解决核心问题——两地探索“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机制,围绕传统产业“迭代”、新兴产业“抢滩”、未来产业“破冰”,为产业发展闯出新路。

突破

促成果转化,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小吒”机器人脚踩风火轮轻盈滑行、仿生恐龙机器人生动逼真、“镋钯”机器人俏皮眨眼……8月21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一群机器人“新员工”上岗,吸引游客纷纷上前拍照互动。

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售前工程师官雪琪表示,希望通过此次“练兵”,进一步验证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的运动控制精度与续航能力,确保在实际应用场景中运行稳定。

机器人从实验室到应用场的关键一跃,离不开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融合的关键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一方面,川渝两地抓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企业,支持其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布局产业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抢占市场制高点和主动权。比如,攀钢集团有限公司联合重庆大学等单位,组建钒钛产业创新联合体。

另一方面,抓科技型中小企业,帮助其逐渐发展壮大。重庆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到2027年将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数量在2022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四川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强领军、强主干、强基础“三强计划”。截至去年,川渝两地汇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2.7万余家。

除了一体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川渝两地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的步伐也在加快。今年6月,两地共同举办了第二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启动成渝地区“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中国成渝地区“一带一路”科技合作“双千”计划等,将进一步提升川渝科技创新全球影响力。

0 阅读: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