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两名开国少将带领8万多人集体叛逃至苏联,毛主席得知后,非但没派军队去追,还大大方方地说:“愿意走,可以欢送嘛!” 1962年,那年春天,从4月到5月,短短一个多月时间,住在边境线上的几万中国边民,拖家带口,赶着牛羊,浩浩荡荡地跨过了当时还很简陋的边境线,去了对面的苏联。 带头搞这件事的,不是别人,正是咱们自己的两位开国少将——新疆军区副参谋长祖农太也夫,和伊犁军分区司令马尔果夫伊斯哈科夫。 这俩人,都是土生土长的新疆本地干部,战功赫赫,根正苗红。你说,这叫什么事儿?自己的将军,带着自己的老百姓,跑到“隔壁老王”家去了。这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天大的事,是能动摇国本的丑闻。 消息传到北京,中南海里吵翻了天。很多人主张立刻派兵,把边境给我死死封住!跑了的,想办法抓回来!带头的,必须严惩!这逻辑,没毛病吧?搁谁都这么想。 但毛主席听完汇报,一支烟接着一支烟地抽,最后缓缓说出了那句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的话:“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他去吧!愿意走,可以欢送嘛!” 不追,还欢送?这是什么操作?把时钟拨回到1962年,看看那片土地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为啥要跑?说白了,就是日子过不下去了 60年代初的中国,大家懂的,正经历着“三年困难时期”。全国上下都在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新疆虽然地大物博,但也受到了严重影响。老百姓家里缺衣少食,日子过得相当艰难。 而边境线那头的苏联呢?那时候,中苏关系已经闹掰了,从“老大哥”变成了对头。为了在意识形态上压我们一头,苏联可劲儿地在边境地区搞宣传。他们用大喇叭对着我们这边喊话,说“社会主义的苏联,天天吃土豆烧牛肉”,还说“过来吧,这里有工作,有面包,有楼房”。 更绝的是,他们还通过驻伊犁和乌鲁木齐的领事馆,大量发放苏联侨民证和护照。拿着这个小本本,你就能名正言顺地“回”苏联去。 一边是吃不饱饭的现实,一边是“面包牛奶”的天堂许诺。你说,对于那些信息闭塞、文化水平不高的边民来说,这诱惑力有多大?人心,就这么一点点地被搞活了。 祖农和马尔果夫这两个人,作为本地成长起来的将领,他们对当地的民族情感和群众的疾苦有更深的体会。在当时中苏交恶的大背景下,他们的立场也逐渐倒向了苏联。于是,他们利用自己的职权和威望,开始煽动和组织边民外逃。 一场精心策划的“阳谋”就这么上演了。从煽动、策划到实施,苏联方面一路开绿灯,甚至派来汽车“迎接”。这才有了那震撼世人的一幕:几万边民,在自己的将军带领下,集体“润”了。现在,咱们再说回毛主席的那个决定。 “不追”,真的是因为没办法吗?当然不是。以当时解放军的实力,封锁边境,搞几次武装拦截,完全做得到。但那么做的后果是什么? 第一,会把内部矛盾,直接升级成跟苏联的军事冲突。 想想看,成千上万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夹在中间,一旦开火,就是一场人道主义灾难。那时候的中国,国内经济一团糟,外面跟美国、印度关系紧张,再跟苏联在西北边境打一仗?那简直是疯了。毛主席看的,是整个国家的战略棋盘。他这是在避免最坏的情况发生。 第二,强行把人留下来,也留不住心。 几万人的心都想走了,你用枪顶着他们,让他们留下,他们会真心实意地跟我们一起建设家园吗?不会的。他们只会变成一个巨大的“不稳定因素”,天天想着闹事,天天想着再跑。与其这样,不如放他们走。走出去碰碰壁,看看外面的世界是不是真的像宣传的那么好,也许有一天他们自己就想回来了。 果然,那些满怀憧憬跑到苏联的同胞,后来过得怎么样呢?一开始确实分了点面包黄油,但很快,他们就发现自己被当成了二等公民。大部分人被发配到西伯利亚或者中亚的集体农庄里干苦力,生活远没有想象中美好。很多人后来都后悔了,想回来,但那时,中苏边境已经彻底关闭,再也回不来了。 60多年过去了,当年那条隔开两个世界的边境线,现在是什么样子?当年的伊犁、塔城,是国防前线,气氛紧张。现在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是咱们向西开放的重要窗口。就拿那个著名的霍尔果斯口岸来说,在2024年,这里的整车出口量就创了新高,成为中国面向中亚乃至欧洲的一个关键物流枢纽。 60多年前,人们是想方设法地从这里“润”出去。60多年后,满载着中国制造的汽车、电子产品和日用百货的货车,正源源不断地从这里开出去,开到哈萨克斯坦,开到俄罗斯,开到更远的欧洲。 数据显示,就在去年,整个新疆对中亚五国的进出口总额,实现了惊人的增长。当地老百姓的生活,也早就不是当年那种吃不饱饭的光景了。旅游业、特色农业、跨境电商……大家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这,就是最好的答案。
🌛客观的说,东大现在算不算超级大国?先说个事实,当年苏联最强盛的时候,各项
【5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