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马凤山奉命到苏联学习飞机的设计技术。在上课的时候,苏联专家不让记笔记

南风意史册 2025-08-22 14:34:02

1959年,马凤山奉命到苏联学习飞机的设计技术。在上课的时候,苏联专家不让记笔记,并承诺学完了资料会一并给大家。可没想到学习结束后,苏联专家却突然出尔反尔,不给资料了。苏联专家这么做就是想看中国出丑,可是很快,马凤山却狠狠地打了他们的脸。   “简直难以置信,中国人是如何获取这些高度机密信息的?”望着中国成功突破了己方刻意隐瞒的技术数据,苏联专家满脸震惊,难以置信地喃喃自语。   彼时,西安飞机制造厂轰-6静力试验现场,当加载至110%极限载荷时机翼依然完好无损,这个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的载荷数据,正是苏联专家当年刻意隐瞒的核心机密。   原来,马凤山再参加喀山培训期间,苏联专家刻意将课程节奏提速40%,关键参数仅口述一遍,且禁止任何记录设备入场。苏联中央流体动力研究院更以“非工厂生产资料”为由,拒绝提供气动计算报告等23类关键文档。   这种系统性技术封锁导致1960年苏联专家撤离时,导致西安飞机制造厂数千人面对轰6图纸束手无策。后来,马凤山的笔记本成为破局关键。这位通晓俄语的交大高材生采用独特记录法:左侧页记录官方讲授内容,右侧页用自创符号标注苏联专家口误泄露的原始参数。   在关于机翼载荷分布的课程中,他不仅记下理论值,更通过专家手势幅度推测出实际安全余量为1.8倍而非宣称的2.5倍。这份厚度达4厘米的笔记最终包含《图-16静力试验考察报告》《强度计算原始数据总结》等三大核心文献。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记录中的零升阻力系数和最大升力系数这些关键数据,在时隔30年苏联相关原始资料解密后得到验证,二者竟毫无偏差。   笔记本回国后立即被定为“绝密级”。西安飞机制造厂设立特殊保管流程:查阅需经政审、厂党委、军区三级审批;阅读时两名保密员全程监视;严禁摘抄或拍摄;每日17:30必须归还保密室。   1964年进行轰6静力试验时,总工程师需将笔记关键页抄录在黑板上,完成后立即擦除,现场技术人员限时记忆。这种近乎严苛的管控确保核心技术零泄露,直至1980年代该笔记仍为空军装备部最高机密之一。   这本笔记本所蕴含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单纯对轰 - 6的仿制工作。回溯到1970年,我国科研团队在开展运 - 10客机研制项目时,有了一个重要发现。   原来,苏联在1953年制定的飞机强度规范,其根源竟然是图 - 16的设计实践过程。马凤山带领团队逆向推导出全套气动计算公式,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五个掌握大型飞机强度自研能力的国家。   马凤山凭借着过人的智慧与超凡的坚韧,为中国航空工业筑起了一道尊严的壁垒,这份尊严是历经无数艰难险阻后赢得的无上荣耀。同时,他的付出与努力,如同为后续发展精心打造的稳固基石,让中国航空工业得以在坚实的基础上稳步前行。   信息来源: 中国航空工业出版社|2010年《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 中央电视台历史频道|2015年纪录片《航空工业的先驱者:马凤山传》   文|何夕 编辑|南风意史

0 阅读:134

猜你喜欢

南风意史册

南风意史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