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现在才意识到,中国不同于以往任何大国,是不可能搞垮的 就在不久前,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一位高级幕僚在一场闭门战略研讨会上的一句话引发了广泛关注:“我们低估了中国的系统性韧性。” 这不是情绪化的感叹,而是美国战略界在多轮遏制失败之后,艰难得出的一个现实判断。 历经贸易战、科技封锁、金融制裁、舆论围堵等一整套“冷战式组合拳”之后,中国不仅没有倒下,反而在诸多关键领域展现出逆势上升的能力。 这与美国此前对苏联、日本、德国等国的“成功经验”形成了强烈反差。美国终于意识到,中国不是另一个苏联,也不是可控的日本,更不是被驯化的德国。 中国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存在——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延续、完整主权、超级市场和全产业链体系的文明型国家。这种国家,是无法搞垮的。美国战略界的“顿悟”并非一夜之间发生。 过去八年,特朗普政府开启贸易战,拜登政府延续高科技出口管制,华盛顿更是联合盟友试图打造所谓“去风险”供应链,但所有这些努力不仅未能削弱中国的基本盘。 反而促使中国加速构建更加自主可控的国家系统。越来越多美国政策制定者开始承认:中国不是一个可以套用冷战模板的对手,而是一个全新的“系统性竞争者”。 为什么中国能“打不垮”?答案既不神秘,也不抽象,而是扎根于这个国家独特的文明逻辑与制度结构之中。14亿人口形成的单一大市场,是世界上最大的统一消费与生产空间。 从语言、法律到货币体系,中国具备其他国家难以想象的战略纵深和经济稳定性。这种超大规模的统一体,天然具备对冲外部冲击的能力,也为技术创新提供了丰富的测试场和迭代场景。 中国的韧性,更体现在产业结构的全面性。截至2024年底,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国家,其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近35%。 这不仅意味着“中国制造”无处不在,更意味着中国掌握着全球供应链的关键节点。 从稀土精炼占全球90%,到船舶总吨位达到全球50%以上,从新能源车、光伏、储能领域的全球领先,到半导体国产化率的稳步上升,中国的产业控制力呈现出“纵向整合、横向拓展”的新格局。 美国的遏制策略,越来越像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一方面,对中国加征关税推高了美国国内通胀,普通家庭年支出显著上升;另一方面,限制高科技产品出口,使高通、英伟达等企业失去了最大的新兴市场,反过来削弱了自身的研发投入能力。 2024年,美国从中国进口高附加值产品金额同比增长4.3%,而美国企业的全球市场份额却持续下滑。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美国在联合盟友施压中国的路上,也在不断失去盟友的信任。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公开表示,“我们与美国的关系回不到过去”,加拿大和日本也对美国滥用贸易条款表达不满。 南方国家则更为直接地以行动表达态度:印尼坚持推进与中国合作的高铁项目,巴西与中国深化绿色能源合作,印度虽口头强调“战略自主”,但在芯片与制造业上却始终与中国保持互动。 这正是中国与其他历史大国的本质区别。苏联的崩溃,本质上是一个经济结构失衡、社会动员失效的结果;日本的“失落三十年”,根源在于其主权受限与市场天花板。 德国的全球影响力,则始终受限于欧盟框架和北约体系。而中国,不仅拥有完整的主权决策能力,更拥有广袤的内需市场和独立自主的战略路径。 它既是一个国家,又是一个文明体,既是一个工业巨人,又是一个创新高地。美国曾习惯于用意识形态划线,用军事结盟设限,用美元体系施压,用媒体话语塑形。 但面对中国这一“文明型国家+产业强国”的双重体结构,这些传统工具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正如一位美国智库学者所说:“我们正在面对一个无法驯化、也不需要依附的中国。” 从中欧班列的稳步推进,到新能源产业链的全球布局,从全球发展倡议的广泛响应,到技术标准体系的逐步形成,中国正在以自己的方式重塑国际秩序。 这不是挑战旧秩序,而是提供新的选择。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正在用脚投票,拒绝选边站队,选择跟一个“信守承诺、注重共赢”的中国合作。 美国当然不会轻易放弃其全球主导地位,也不会轻易接受与中国并立的格局。但它必须明白一个现实:中国不是短暂的挑战者,而是注定要长期存在的力量中心。 与其执迷于遏制幻想,不如学会与一个“不可搞垮的中国”长期共存。历史不会重演,但总会押韵。曾经的苏联被误判为“可以通过遏制拖垮”,日本被误判为“经济胀大必然崩盘”。 如今若将中国套入同一剧本,结果只会是误判升级,代价更大。接受中国的崛起不是软弱,而是理性。未来的世界,不是要不要有中国,而是怎样与中国共处。美国,必须重新学习这门功课。
美国现在才意识到,中国不同于以往任何大国,是不可能搞垮的 就在不久前,美国国家
飞绿说历史
2025-08-21 13:31:22
0
阅读: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