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籍印裔“建议”中国抓住机会“争取”印度,中国网友:你们有见过哪坨屎是被抢着要的吗?】 “现在是中国‘争取’印度的最佳时机。”美籍印裔经济学家鲁奇尔·夏尔马这番“指点江山”的言论,近日在舆论场掀起轩然大波。这位《金融时报》专栏作家在彭博社采访中宣称,中国“必须”主动与印度携手,以应对美国压力,还暗示“亚洲多国不信任中国”。 这番话一出来,不少中国网友直接笑了,有人直白反问:“你们有见过哪坨屎是被抢着要的吗?”这话听着糙,但话糙理不糙。夏尔马的建议里藏着个傲慢到离谱的预设:中印关系得是中国求着印度、单向讨好的模式。可现实里的中印关系,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先看看最实在的贸易数据。2024 年中印双边贸易额突破 1300 亿美元,这数字里藏着个关键细节:印度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占了大头,光是电子元件、机械设备、化工产品这几类,就占了印度总进口量的近四成。 印度市面上卖的手机,超过七成的零部件得从中国运过去;连印度引以为傲的制药业,生产抗生素、疫苗用的关键原料,有 60% 以上依赖中国供应。说白了,印度的产业链现在离了中国货,很多工厂得停摆。 可印度这边呢?一边靠着中国的零部件和原材料维持产业运转,一边又在边境问题上小动作不断。去年印度在藏南地区搞所谓 “基础设施建设”,偷偷摸摸修公路、建哨所,试图改变实际控制线现状。 这种一边占便宜一边捅刀子的操作,谁看了不摇头?中国企业想去印度投资设厂,手续能给你拖上半年,各种隐性壁垒层层叠叠;可印度企业从中国进口货物时,却巴不得海关天天开绿灯。这种双重标准,哪有半点平等合作的样子? 夏尔马说 “亚洲多国不信任中国”,这话其实说反了。真正对中国搞不信任小动作的,恰恰是印度自己。印度这几年搞 “印度制造” 计划,明里暗里针对中国企业。去年把小米、OPPO 等中国手机品牌的资金冻结了好几个月,理由是 “涉嫌违规汇款”,最后折腾半天也没拿出实锤证据。 印度对中资企业这种毫无道理的打压,说白了就是既想要中国的技术和投资,又不想让中国企业赚合理利润。 更有意思的是印度自身的经济状况。夏尔马闭口不提印度现在的真实困境。印度这几年 GDP 增速看着还行,可仔细扒开数据就知道,里面水分不少。2024 年印度制造业增速只有 3.2%,连 GDP 增速的一半都不到。 所谓的 “世界工厂转移到印度”,更像是个笑话:印度的基础设施差得离谱,全国铁路轨距都不统一,货物运输成本比中国高 30% 以上;电力供应也不稳定,去年夏天北方邦、马哈拉施特拉邦接连停电,不少工厂被迫停工。这种基础条件,连自家企业都留不住,还指望吸引国际投资? 印度的精英们总觉得自己是香饽饽,可现实里的印度,在国际产业链中位置尴尬。高端制造比不过中国,低端制造拼不过越南、孟加拉国。 就拿纺织业来说,印度的棉花质量不错,可因为印染技术落后,出口的大多是只经过粗加工的产品,而中国用同样的棉花加工成面料、服装,附加值能翻好几倍。印度想搞产业升级,却连最基本的职业教育都跟不上,全国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工人占比不到 5%,远低于中国的 25%。 王毅外长前段时间访印,本是带着善意去的,想通过对话解决边境分歧,推动务实合作。可到了某些印度精英嘴里,就成了 “中国需要争取我们”。这种心态真是让人费解。 中国从来没觉得需要 “争取” 谁,合作讲究的是平等互利。中国市场对印度的农产品、医药产品一直敞开大门,2024 年印度的芒果、大米通过中国海关的快速通道进入中国市场,销量同比增长了 20%。可印度对中国的电动汽车、光伏组件却加征高额关税,这种不对等的做法,怎么谈得上 “被争取” 的资本? 网友们的评论虽然尖锐,却戳中了要害。“印度人老觉得自己有价值,但基本都是负价值”,这话不是没道理。印度在国际上的操作,常常是两边摇摆。他们既想靠美国制衡中国,又舍不得中国的市场和产业链;想加入 “四方安全对话”,又怕得罪俄罗斯断了能源供应。 莫迪政府这种左右逢源的算计,最后往往变成左右为难。就像去年印度想引进美国的芯片技术,结果美国提了一堆附加条件,要求印度不能和中国在半导体领域合作,印度骑虎难下,最后项目不了了之。 夏尔马这种 “中国必须争取印度” 的论调,本质上是印度精英阶层自我陶醉的体现。他们总活在 “大国幻想” 里,觉得自己是全球博弈的关键棋子,却看不见自家产业链的短板、基础设施的落后、社会治理的混乱。 中国从来没把印度当成 “需要争取” 的对象,中印关系的核心是平等相待、互利共赢。你要是真心想合作,中国大门敞开,从基础设施到数字经济,有的是合作空间;可要是总抱着 “你求我” 的心态搞小动作,那最后只会把自己的路走窄了。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怪不得印度急着往中国跑!印方高层抖出的实情,连自家媒体都惊掉了下巴。印度2025
【29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