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他老人家在开会记录时,用的好像是毛笔,桌上放的蓝色小碟子,好像盛墨汁用的。老人家全神贯注的听着,认真用笔记录着,这是何等的敬业啊,永远怀念毛主席他老人家!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出生在湖南韶山冲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父亲毛贻昌靠勤劳攒了点家业,当地算得上富裕粮商,母亲文七妹信佛教,常在家念经。韶山村被山包围,村口有条小溪流水。毛泽东小时候帮家里放牛,干农活,手上总沾泥巴。8岁进村塾,老师教儒家经典,他开始握毛笔练字,临摹字帖,渐渐对汉字感兴趣。不过,他对传统课本没太大热情,偷偷看《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书被翻得旧旧的。手指因为练字长了茧子,但他坚持下来,打下书法基础。 13岁小学毕业,父亲安排他和罗一秀结婚,他不同意同住,继续回农场干活。每天扛锄头下地,抽时间读郑观应的书。罗一秀家里压力大,1910年得痢疾去世,才20岁。毛泽东16岁去东山高等小学,学校在邻县,宿舍简单,同学笑他乡下口音和粗衣服,他照样专注学习。1911年进长沙中学,城市热闹,革命氛围浓,他看孙中山报纸,接触新思想。辛亥革命时,他加入起义军,当兵站岗,没打仗,半年后退役。后来转多所学校,如警察和经济学校,在图书馆借书读西方著作。 1913年考上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后并入第一师范。他组织学生社团,领同学集会呼吁变革。1917年在《新青年》发首篇文章,字写得工整。1919年毕业,排名第三,在长沙教历史,参与罢工组织。1921年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但没忘书法练习。在井冈山、瑞金指挥作战空隙,带晋唐小楷帖本练习。长征路过娄山关,看到碑刻“娄山关”三字苍劲,停下观察笔画,解释关隘标志作用。延安时期,起草文件多用毛笔,珍惜文房四宝。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中南海开,同志们讨论宪法草案。毛泽东坐在主位,桌上放毛笔和蓝色瓷碟盛墨汁。他前倾身体,按纸,握笔悬腕。有人发言谈土地改革,他注视前方,笔尖蘸墨,快速写下要点。笔画顿挫有力,记录积累成页。墨汁渐少,他再蘸,继续书写没中断。休息时,抖笔尖,擦碟沿保持干净。整个会议几小时,他专注记录,体现工作投入。 进入50年代,毛泽东书法成熟,收集数百碑帖,闲暇练写古诗,一首词练五六次。线条奔放,有节奏,如给章士钊信札字迹洒脱。60年代初,作品精妙,草书独特,笔画疏密有致。健康渐差,抽烟多致肺心问题,1976年心脏病发作几次,9月卧床。9月9日在北京逝世,82岁。全国广播消息,民众默哀。遗体放人民大会堂,一周百万人瞻仰。9月18日天安门追悼会,华国锋致悼词,鸣枪致敬,奏国际歌。遗体保存纪念堂,书法遗产影响后世。
范曾当年去朋友须尊德家吃饭,一眼就看中了人家的妻子张桂云。那时候张桂云已经是三个
【6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