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们,我最近被问最多的问题是:“医生让我观察,可囊肿一直在涨,我要不要手术?”“吃了3个月药没效果,是不是该换医生?”……
.
作为和医生打了无数次交道的巧囊过来人+营养师,我想说:巧囊调理的成败,70%取决于“你和医生的沟通效率”
.
今天就把我总结的“高效沟通3步法”掏出来,帮你避开“无效复诊”,让医生更愿意帮你!
.
技巧1⃣:明确提问“治疗目标”,避免“无效治疗”
很多姐妹不敢和医生“讨价还价”,但其实主动问清“治疗目的”,能帮你少走弯路!
.
🍃举个例子,具体看上图👆
🙋我第一次看诊时,医生让我“观察”,我问:“观察期间如果囊肿涨到更大,是不是必须手术?”医生说:“如果涨得快,可能需要穿刺硬化术,创伤比手术小。”,这一句话,让我心里有了底,也明确了“3个月内必须把囊肿控制在4.5cm以内”的目标。
.
技巧2⃣:提前整理“症状时间轴”,让医生3分钟抓住重点
.
很多姐妹复诊时只会说:“我巧囊疼,怎么办?”但医生的门诊时间只有5-10分钟,模糊的描述会让ta抓不住关键!
💡我的方法是:用手机备忘录记好“3个W”👆
.
有位姐妹上周看诊时,就是根据我这个模板,带了半年的症状记录,医生当场说:“这种规律性疼痛,说明可能巧囊合并了子宫腺肌症,之前的方案得调整了”
.
技巧3⃣:主动提供“生活干预记录”,帮医生锁定“真凶”
.
很多姐妹抱怨:“医生只让我观察,可我真的没乱吃东西!”但你有没有想过:医生可能根本没时间看你朋友圈的“养生食谱”?
.
我的习惯是:每次复查前,把近1周、有时是1个月的饮食、运动、睡眠做成文档(根据你的习惯,做成表格也可以),重点标红“可能影响巧囊的行为”(比如“吃了2次火锅”“熬夜到1点”)。
.
医生不是“巧囊终结者”,他需要你的配合才能给出最适合的方案。
下次复诊前,试试这3个技巧,你会发现:和医生的沟通越高效,你离“消囊肿”的目标就越近!
.
我是饭饭,一位巧囊消失了的营养师
想了解更多我与巧囊抗战的故事,来我的主页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