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印度人居然开始反思了!印度经济学家帕纳加利亚说:印度本可以在20年内完全取

万事浮华 2025-08-20 10:33:22

不好,印度人居然开始反思了!印度经济学家帕纳加利亚说:印度本可以在20年内完全取代中国,然而在这10年来印度制造都还是一个空谈,这就算了,更大问题是又失去了美西方产业的转移机遇。 帕纳加利亚摘下眼镜揉了揉眉心,身后新德里的落日将他的影子拉得老长——这位曾预言“印度制造将横扫全球”的经济学家,如今正对着媒体承认一个残酷事实:印度不仅没跑赢中国,连起跑线都差点被自己拆了。 苹果公司在印度的生产遭遇了滑铁卢,根据光明网的报道,印度生产线出来的苹果手机零部件合格率只有50%,主板上有指纹、摄像头进灰尘,这样的产品怎么能让消费者满意呢? 印度工人技能不足,管理又跟不上,结果只能砸了自己的招牌,更可笑的是,印度政府推出的“生产挂钩激励计划”,虽然覆盖了14个行业,但大部分还得依赖中国的供应链。这就好比炒菜没油盐,空有锅碗瓢盆有什么用? 印度的外资直接投资在2024-2025财年暴跌了96.5%,创下历史新低,这可不是小事,说明外国投资者对印度市场失去了信心。 为什么?看看那些政策吧:高关税、土地价格被炒得离谱、劳动法改来改去,今天允许裁员,明天又罢工抗议。 更糟糕的是,印度本土企业还拼命往海外投资,钱都流到国外去了,国内制造业哪还有血可输? 印度的基础设施在全球排名第85位,这是什么概念?连非洲的一些国家都不如,我记得有个日本企业在印度遇到了海关问题,货物在港口滞留了几个月,损失惨重。 这就像人得了肠梗阻,吃进去的东西消化不了,身体怎么能好?印度的公路、铁路、电力供应都跟不上,工厂建起来容易,生产出来的东西运不出去,成本反而更高。 印度虽然有14亿人口,但劳动力素质实在让人着急,只有3.8%的人接受过正规职业培训,剩下的要么没技能,要么被种姓制度限制了发展。高种姓的人不愿干体力活,低种姓的人又没机会学技术,这不是浪费资源吗? 可印度呢,年轻人要么在田里种地,要么在城里打零工,人口红利变成了人口负担。 印度的政策就像翻烧饼,一会儿东一会儿西,莫迪政府推出的劳动法改革,本意是吸引外资,结果引发了全国大罢工,2.5亿人上街抗议,港口瘫痪、铁路中断,外资企业吓得赶紧撤资。 这让我想起以前村里修路,今天说往东修,明天又说往西修,最后路没修成,钱都花光了。政策不稳定,谁还敢来投资? 看看越南,人家工业生产指数在2024年前11个月增长了8.4%,尤其是加工制造业增长9.7%。三星在越南投了230亿美元,苹果也把部分产能转移过去。 为什么?越南政策稳定,劳动力成本低,还和中国供应链配合得很好,印度呢,总想着和中国脱钩,结果自己的供应链又没建立起来,只能眼睁睁看着机会溜走,这就像赛跑,人家穿的是运动鞋,印度却穿着拖鞋,还没跑就摔了跟头。 中国能成为世界工厂,靠的是实实在在的努力,基础设施全球领先,职业教育体系完善,政策稳定,吸引了大量外资。 就拿职业教育来说,中国有1.1万多所职业学校,覆盖1400多个专业,每年培养1000多万技能人才。这就像给工厂输送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印度要是能有中国一半的执行力,也不至于落到今天这个地步。 美印虽然签了贸易协议,但那是“塑料兄弟情”,美国让印度在半导体和稀土领域排除中国设备,结果印度自己技术跟不上,成本反而更高。 印度要是总想着抱美国大腿,自己不努力,永远成不了气候。 印度现在就像一辆刹车失灵的汽车,正朝着悬崖冲去,要想停下来,必须彻底改革: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劳动力技能、稳定政策、消除种姓歧视。 但这些都需要时间和决心,印度有吗?看看越南的发展,再看看中国的成就,印度要是再这么折腾下去,别说取代中国,连保住现有的地位都难。 印度的问题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要解决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如果印度政府还在做“取代中国”的白日梦,不脚踏实地解决问题,那么帕纳加利亚的反思,只会成为印度衰落的墓志铭。 作为邻居,我们希望印度能好起来,但路,终究要靠自己走。

0 阅读:4

猜你喜欢

万事浮华

万事浮华

感谢大家的关注